记者感言
四年时间,七里乡从钱江源头的一个贫困乡,一跃成为以“农家乐”闻名的明星乡。“七里现象”告诉我们,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是可以实现双赢的,生态和钱袋之间是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
夏盛民,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党委书记,2007年度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他策划与培育的七里“农家乐”,以三产推动一产、带动二产的方式,使一个欠发达的山区乡迅速改变面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山峦叠翠,竹影摇曳,溪水流香。进入盛夏后,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农家乐”可火了。
七里乡黄土岭村党支部书记罗太良吐露了他幸福的“烦恼”:“每年5月到10月是我们‘农家乐’生意最好的时候,双休日客人多得都住不下。”
一个只有5000多人口的山区小乡,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从钱江源头的一个贫困乡,一跃成为以“农家乐”闻名的明星乡。2007年接待游客量25万人次,仅“农家乐”一项产业使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1680元提高到现在的3750元。七里“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已成为业界关注的“七里现象”。
然而,作为七里“农家乐”背后推手的乡党委书记夏盛民没有满足,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后,他又有了新目标。他说:“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农业和农村工作再一次起跑加速的起点。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科学发展。”他正在起草新计划:完善全乡15个行政村的特色新农村建设规划,健康有序地延伸“农家乐”产业链,促进全乡各村的全面协调发展,让山区的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2002年开始,柯城区依法关停了七里的土法造纸企业,并着手整治竹腌塘,几百年来靠造纸吃饭的村民生计一下子没了着落。
2004年11月4日,夏盛民走马上任七里乡党委书记,村民们围住他:“保了生态砸了饭碗,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小气候,原生态;农家屋,高山菜。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到乡政府报到后,夏盛民一周内行程700公里,走完七里乡非常分散的15个行政村后,给出了答案:用生态换钱,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我们这山窝窝有什么好玩的,办‘农家乐’一年能有300元钱收入吗?”在一片质疑声中,被看成“傻书记”的夏盛民把全乡22名干部分成两批,18名乡干部主要负责抓好“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4名乡干部负责日常工作。5户党员干部和8户农民,将信将疑地硬着头皮先干起来。2005年的“五一”黄金周,黄土岭村“农家乐”正式开张,13户“农家乐”家家爆满。再也没有怀疑了,一批在外务工人员也回村办起了“农家乐”。七里“农家乐”就这样一步步地火起来了,现在,全乡有5个村、61家经营户、2处山庄,一家投资2000余万元的四星级旅游酒店。
“农家乐”发展了,夏盛民和他的班子又推动七里乡其他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为“农家乐”发展提供配套产业保障,新发展了农林业特色观光旅游带、规模化养殖场等。如今,七里乡的竹料腌塘已变废为宝:有的养起了清水鱼、种上了莲藕,有的进行了填土复耕,种植了观赏林。按照每年2000亩的退耕还林速度,七里乡毛竹、红竹、板栗、杨梅等各类经济林也逐年增加,生态和钱袋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农家乐’旺了,需要科学的引导和规范才能持续壮大发展。”在夏盛民的指导下,七里乡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农家乐星级管理办法》,按照标准给七里“农家乐”经营户挂上星级牌。此举,为全省农家乐旅游管理标准的出台提供了实践依据。
2007年7月17日,依托已有的七里“农家乐”品牌,七里乡和浙江林学院联合开出了农家乐培训学校,并面向全国招生,被称为全国首个农家乐MBA培训班。被浙江林学院聘为旅游专业客座教授的夏盛民是这个学校的常务副校长,他参与撰写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是教科书。同时,乡里还成立了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研究所。经过培训和引导,黄土岭村农民变了,24户农家乐经营户组成了农家乐合作社,学着用现代的思路经营着他们纯朴的民风和原生态的环境。
科学发展给七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原生态的环境回来了,农民的钱包也鼓了,荣誉也接踵而来:“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浙江省首届魅力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