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如何变成自有产权?知识产权如何变成生产力?昨天在杭召开的“2008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创新论坛”,就是回答这两个问题的。
只有知识没有产权
无法保障自身安全
23岁的俞乃博去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目前在杭州组建了一支团队研发“数据挖掘”。但他不知道这项研究成果,能否最终成为专利。
2006年,他与别人合作研发“数据挖掘”,他负责技术,合作伙伴负责商业模式。2007年7月,他们带着项目申报国家创新基金,俞乃博参加了第一轮技术答辩。答辩后,合作伙伴告诉他,申报失败了。俞回到了杭州,重新组织团队研发“数据挖掘”。结果到10月23日,他在国家创新基金的网站上看到自己当初负责的项目已经通过申报,并且已经立项,而这个立项对于申报专利是非常有好处的。
昨天,俞乃博来到了“2008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创新论坛”,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求教,“我该怎么办?”
“他申请到专利了吗?哦,没有。那你还有机会,赶紧去申请专利。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在中小企业非常普遍,只有知识,没有产权。”李玉光说,“在我国对产权的认定是申请制,不是发明制。你申请专利后,你当初的合作伙伴、现在的竞争对手就涉嫌侵权了。”
专利一出门窥视者就来了
你的专利不久可能就是他的
另一个向李玉光“求救”的企业碰到的问题是,1992年他们申请了专利,并且一直在交专利费,结果去年另一家公司去申请相似专利,并向专利局申请认定其公司的专利无效。他们觉得很冤,交了那么多年的专利费,专利怎么就无效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李玉光说,每一个专利技术,到市场后都会有窥视者,试图寻找漏洞并进行填补。等这些窥视者把补丁都打好后,就拥有了新的“专利”,并且可以提出你的专利无效。“你的专利,可能是申报时就不够严谨,而且这几年中一直没有进行完善、包裹。让人家有机可乘。”
市场做大了
才被告知专利是人家的
专利除了容易发生漏洞,还会让人深陷其中。中国的不少产品,都曾深陷“专利池”。
有的产品就是怕再次深陷“专利池”而迟迟不能推出,比如3G手机。这是因为中国被GSM手机陷入“专利池”搞怕了。GSM技术在中国已经使用了20多年,之前这么多年欧盟一直没有提出收取专利费。当中国市场足够大了,欧盟认为有钱可收的时候,他们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