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家长花3年时间找答案
浙江在线11月06日讯
每天跑步1小时成绩会不会降?东阳农村的家长楼文兰求证这个答案花了3年时间。
2005年,女儿徐佳禾读初一,为了能就读教学质量较高的巍山镇中,楼文兰陪着女儿离开家所住的乡镇,来到较远的巍山镇租房子借读,每天放学回家,她要求女儿练钢琴、习书法、做奥数,看各种中外名著,争取课余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突然有一天,她发现,学校实行了“每天锻炼1小时”的活动,每天下午第3节课后就不上课了,让全体学生跑步或从事其他文体活动,楼文兰起初对学校这个“体艺2+1”活动是100个不满意,觉得不但浪费孩子读书的黄金时间,还会让孩子学习分心,就向女儿班主任建议,向校领导要求撤消这活动。看学校没有采纳,她就每天自己在家加大孩子的学习量。
渐渐地,她发现,女儿变得不开心,反而一次次流露出想赖在学校的渴望,女儿说:“放学前我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还可以唱歌、练字,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了。”
终于,女儿跑步,母亲开始陪练,放学回家再也不逼她学什么了。
昨天,她开心地告诉记者,女儿今年中考已顺利考上巍山高中,成绩比预想的好,一个班不过能考上八九人。更重要的是女儿身体变棒了,以前经常嚷头晕,现在长跑很轻松。不过楼文兰觉得,女儿上了高中,学业比平时更重了。因为住校,每天5点40就要起床,晚上9点多才上床睡觉,她很心疼女儿,准备明年起继续在校门口租房,重新担起陪读的角色。
朱蕴倩也是巍山高中高一学生,她母亲徐晓兰昨天告诉记者,住校的女儿刚给她打来电话,要她尽快送乒乓球拍到学校。因为高中的“体艺2+1”活动每天像初中一样,也一样进行着。小朱今年个子1.6米以上,最大的梦想是当警察,她早就和妈妈说好了,上了高中还是要坚持锻炼,争取不近视,高考时就能报考浙江警察学院了。
每年至少打破500个篮球
在“每年至少打破500个篮球”的东阳横店中心小学,校长厉岗玲昨天自豪地告诉记者,该小学是3年前,东阳最早实施“体艺2+1”活动的学校之一,每天早晚分两次,共挤出1小时让学生打篮球。另外,课间操每天做两套,一套是广播操,另一套是自编韵律操,再过半个月,等天气再冷些,做操就改成长跑了。厉校长说,刚开始也很担心,学生的整体成绩会不会受影响,但实施下来,几次经教育部门学业检测,都没受影响,相反,老师们都反映,早上半小时锻炼后,第一节上课,学生显得更精神、更活跃。东阳横店中心小学去年做过一次全校学生体质调查。一年内,肥胖人数由180人下降到15人,营养不良人数由302人下降到12人,而高个子学生则人数增了1倍。
在巍山高中,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主打项目是长跑,每个年级都有100多名学生坚持参加长跑,该校书记吕为民笑称,除了高考那几天公交公司提供车辆送考生进城高考,余下的日子学生每天都要坚持长跑。“事实也证明,高考升学率最高的班级,就是长跑最积极的班级!”
吕为民手中有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2002年至2005年的同一级学生中,高一时参加女子3000米的只有78人,到高三时增加到107人;男子5000米,高一时119人,高三时140人。
升学率最高的班级,长跑也最积极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大道理大家都认同,可长期以来,学校为何难以真心实意地抓学生体育锻炼呢?关键是升学的套子解不开。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一个惯性思维是,学习成绩好就是通过刻苦获得的,而运动时间多了,必将减少学习时间,成绩自然会受影响。
东阳多年视勤学苦读为传家宝,在高考升学上高位运转多年,引发了“近千博士会一市,近万教授同故乡”现象,但也走到了一个前路迷茫的岔路口:一所高考升学率名列前茅的高中,想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毕业班加班加点,搞疲劳战,结果力气花了不少,提高0.5个百分点都难!
用东阳市教育局局长陈绍龙的话说“东阳要有高升学率,但不能只有升学率。”东阳“强硬”规定:用每天1小时活动保证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简称为“体艺2+1”。东阳将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确定为全市统一的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时间,当天没有体育课的学生都要参加体育活动,以确保每个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从2007年开始,东阳传统中小学校运动会作了改革,一年开两次,秋季为传统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春季为新设的体育集体项目运动会,强调以班级为单位,人人参与,改变了以往体育尖子唱主角的状况,把运动会办成学生自己的节日。
孩子体质上升了,学习成绩非但没降反而上升。尽管教育部门很不愿将教育效果单一以升学率来比较,但外界家长最认的就是这个,去年中考,每百人升重高比例,东阳是金华最高的。东阳最近4年高考上重点线人数与人口万人比,分别是12.5%、11.8%、13.43%、14.63%,仍年年居金华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