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翌在解说医患沟通技巧。
本报讯 医患关系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医院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那么,怎样使医患关系成为一种和谐的关系呢?前天,浙江新安国际医院专门请来北京朝阳医院管理研究室主任——刘燕翌,为该院400多名职工培训。
实际上,刘燕翌的培训不仅适合新安医院的职工们,同样也适合嘉兴所有的医务工作者。
疾病是医患的共同“敌人”
刘燕翌分析,医患关系之所以不好,是因为许多医护人员与患者成为了“敌对双方”。
刘燕翌举例,如果病人哪里不舒服了,医护人员可能会说“你再忍一忍”;比如病人想换个房间,在无法满足病人这一要求时,医护人员可能会直接说“没房间了,你坚持一下”。这样的回答,实际上是医护人员将自己与患者分割开来看问题了,这样的回答也往往会让患者觉得医护人员“不冷不热”,甚至“很冷漠”。
在刘燕翌看来,医生与患者应该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他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只有这样看待问题,医护人员在发现患者哪里不舒服后,才能感同身受地说出:“那么,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看看怎么能尽快使症状得到缓解。”对于病人换房间等要求,医护人员也会从患者的角度说出:“我们再想想办法。”
从“你”到“我们”的称谓转变,就是一种立场的体现。
医患沟通需要正确的方式
刘燕翌称,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有很多方式,比如“直言式”,即直接说清楚情况;又如“解释式”,即通过解释说明情况;再如“案例式”,即通过案例说明情况。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要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
刘燕翌说,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直言式”,但考虑到有些情况直接说明患者会接受不了时,就得换一种沟通方式。而“解释式”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或使用药品后出现副作用前,就得解释清楚,如果等副作用出现了再解释,就是“找借口”的表现了。
“案例式”是刘燕翌觉得很有效的一种医患沟通方式。他举例子说,如果病人在手术前询问医生“手术成功的几率是不是100%”,对于医生来说,回答“不是”会使患者担心,回答“是”又不符合事实。这时,“案例式”的沟通方式就可以解决问题,医生可以说:“我不能说100%,但我之前有过几百例病人都成功进行了这样的手术。当然个人的情况不同……”
医患是“相互作用的”
医生与患者之间,刘燕翌认为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医生怎么对待患者,患者肯定也会怎么对待医生。
刘燕翌以经验解释,一般情况下,患者去医院看病,至少会让3个人知道,这3个人可能是单位领导、可能是某个好朋友、可能是老婆(老公),而如果医生给患者看病之后,患者不满意,也一定会将“不满意”这一结果传递给知道他(她)看病的3个人,这3个人可能将“不满意”的结果再传播。同样的道理,如果医生在给患者看病后,令患者满意,这个“满意”的结果也会慢慢传递开去。
刘燕翌说,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最厉害的“口对口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