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负责江龙特宽印染生产的一位徐姓中层管理人员介绍:“‘特宽’在国内上得不多,利润空间比较大。但陶寿龙一下子上马了10条生产线,步子迈得太急。我们至今最多的一个月也就只开起了6条生产线,其余的都空着。”
江龙公司融资部相关人士也表示,正是为了预备上市,公司把所有资金孤注一掷,抽调了各子公司的流动资金,对正常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去年年底,绍兴某银行收回了江龙1亿多元的贷款,并缩减了新的贷款额度,江龙控股的现金流和正常运营随即受到重大影响。百般无奈之下,陶氏夫妇开始转向求助于民间借贷,公司经营也每况愈下。
“他把太多的心思放到了资本运作上,总想着上市之后圈了钱就可以解决问题,结果酿成大祸。” 在记者采访中,陶寿龙过于快速的扩张方式和缺少远见的经营策略最为人所诟病。
同时,为了快速回笼资金,陶寿龙采取低价策略,将产品以低于市场价,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卖出。“原先我们这一带印染生意非常好,就是被江龙这种低价策略把市场给搅浑了。”一位当地印染企业的老板感叹。
上游不计原料成本,下游终端低价竞争,中间夹着越积越厚的债务,江龙的整个发展策略,显露出了各种非常危险的信号。这也难怪不少绍兴本地商人,在谈到江龙时,都表示“早就预料到会有今天”。
D.重组敲定尚需多方博弈
华联三鑫的成功重组也给江龙控股重组带来希望的曙光。但是事实上,江龙控股问题暴露的时间要比华联三鑫早,为什么重组工作却“落后”了?
“这个不难理解,华联三鑫虽然规模大,员工只有700人左右;但是江龙控股旗下注册的公司多达4000名员工。本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再加上债务牵涉到民间借贷、近400家供应商的欠款,重组的难度自然要比华联三鑫来得困难得多。”绍兴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指出。
确定对其分拆重组后,重组工作小组要分别针对江龙旗下的一家企业,再与有兴趣的一家家企业沟通;重组方案的最后敲定,其实需要政府方面、接手的企业方以及债权人三方面达成最后的共赢。但如今,散而乱的债务成为了此次重组的主要难点所在。
供应商们共同担心的问题是:一旦江龙资产被评估得过低,拖欠的货款如数收回的希望就越发显得渺茫了,“哪怕损失20%~30%左右,我们也还能够承受,但是如果连原来一半的货款都收不回来,那对我们而言太残忍。”
到底该物色什么企业来参加重组?除了作为债权人的供应商在坚持自己的意见,从绍兴县政府角度而言,也有他们的立场:“感兴趣来谈的企业比较多,但是我们肯定会挑选优质的企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江龙再重蹈覆辙,既然重组了,就希望能够完成得圆满。”
不过,谈起企业重组的问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雪军提醒有意参与重组的企业:“在重组的过程中,对于参与重组的这一方来说,除了考虑收购价格的优惠等因素,该项收购计划是否符合其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也是不可忽略的,也就是说,重组最后成功不成功,关键取决于重组本身的目标是否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