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来自丽水的舞蹈《山哈布呢崽》。本报记者 邵全海 梁臻 摄
武林广场的成果展演吸引了众多杭州市民。 本报记者 梁臻 邵全海 摄
浙江日报杭州11月15日讯 春天,广袤的田野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如今,农民们在金秋时节把收获的果实送进了省城。
今天上午,全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展演活动在杭州武林广场和吴山广场同时开锣,来自各地农村和山区、海岛的农民们满怀欣喜,用丰富的节目展示“种文化”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两大广场变成欢乐海洋
今天的武林广场和吴山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近500名农民演员是舞台上的主角,他们送来了20多个精挑细选的节目,这些节目曾在各地农村巡演,极富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精彩的演出引来了众多市民,人们翘首观望,欣赏多才多艺的农民表演。
奉化布龙和长兴百叶龙一起亮相武林广场,不同的龙舞出的是各地农民对丰收同样的喜悦。来自剡溪边的越乡姑娘唱起了欢歌;来自东海畔的瓯海小伙吆喝起了号子;而那些来自畲乡的人们穿戴起了节日的盛装,把满怀祝福的美酒敬到了台下嘉宾的面前。丰富多样的节目仿佛一卷风情画,让观众领略到浙江乡土文化的精彩。
唢呐锣鼓吹打出年年的喜庆,说唱舞蹈跃动着天天的欢腾。在吴山广场,来自象山县爵溪街道的小伙子们手举鱼形大鼓,身着海蓝色彩装的姑娘们手中、腰上和脚尖敲起了小渔鼓,新颖鼓舞展现出红火的渔家生活。嘉兴和湖州也是鱼米之乡,舞蹈《渔里谣》、器乐合奏《渔鼓乐》演绎出浓郁的农家味,盛螺蛳的木桶、赶鱼的渔板和鱼铃、采菱桶、小木船等都成了农民手中的打击乐器,让市民大开眼界。
“能来省城演出,我们太开心了!”朴素的语言掩饰不住大伙儿的兴奋,这正是“种文化”活动让他们有了作为新时代农民充实生活的深切感受。
场上演出高潮迭起,场下观众看得入迷。市民吴璀圭直夸活动办得好,即兴写道——“千镇万村种文化,特色鲜明多样化。内涵丰富民心化,和谐生活更深化。”
农民的文化创造力不断迸发
相比去年的“种文化”秋收庆典,今天的演出让人们看到了更多新的文艺样式,大多数节目都是新排练,并首次在杭城亮相。镇海区的农民借鉴北京旗幡,编排了九龙柱舞;温岭的农民把各式农家生活用具搬上了舞台,作为表演的道具;缙云的农民自编了音舞快板,歌颂家乡风光……一个个节目让人们看到了农民的创造力。
上虞市长塘镇下堡村的农民对传统的吹打乐重新挖掘,并结合现代音乐进行创新改编,喧天的锣鼓和唢呐让观众提前感受到了新年的气氛。“为了让曲子更现代更喜庆,我们在祖辈相传的工尺谱上进行了改编,还增加了乐器。”参加表演的农民介绍说,这个表演队共有20人,小的20出头,大的已年过花甲。
更多自编自演的原创新作则展现了“种文化”活动开展之后农村文化生活的变化,以及农民们的快乐心情。“灯笼红了,农家乐了!”红装的农家女点亮了“农家乐”门前红艳艳的大红灯笼,开办“农家乐”的生动场景和山里人的豪爽热情扑面而来。开化县文化馆副馆长蓝萦告诉记者,当地农民通过办“农家乐”走上了致富路,并给农村带来了文明新风尚。大溪边村的农民希望把他们的新生活展现给省城观众,从前期采风、创作到排戏登台,共花了4个多月时间。在这个《农家灯笼红》节目里,活泼的音乐、红艳的服装、欢快的舞蹈,都是为描绘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活而专门设计的。
浙江农民在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开始关注精神文化需求,“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让他们不再是看客,而是从自己日常生产生活中挖掘和创作出具有乡土特色和独特魅力的文艺作品,并经常性地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担起了自己文化生活的主角。
农村文化建设生机勃勃
从去年的农民“种文化”百村赛,到今年的“千镇万村种文化”,“种文化”活动正在浙江大地持续深入开展。
今年春天,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的意见》,省委宣传部下发了《实施方案》,“种文化”活动再次掀起高潮。
镇海区骆驼街道文化站站长郑适民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已近20年,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去村里开展工作很困难,各方不重视,群众没积极性。如今各村主动要求排节目,自发去外地请老师。这个鲜明的变化得益于我省“文化大省”战略的实施,以及两年来“种文化”活动的有力推动。
“以前我们没有专门的队伍建设费用,明年街道的这项经费预算是100万。我们有一个‘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一村一品’的文化建设目标。”郑适民说,骆驼街道共有21个村和4个社区,现在有120多支文艺队伍,其中大多数是这几年新组建的。
在各地农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阵地和队伍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各类设施日趋完善。镇海区经过3年的建设,基本上已完成每个村一个戏台、一个活动中心(包括图书室)、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标准灯光球场、一支特色文艺队伍的“五个一工程”建设目标。
除了投入加大、设施趋于完善,“种文化”活动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激发了他们参与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使农村文化的品质不断提高。
安吉县梅溪镇水运发达,当地的旱船表演有上百年历史。以前的表演只有一条船,农民主动到外地请老师指导,使表演队伍扩大到8条船,节目质量也不断提高。
安吉县委宣传部文艺科的陈琦说,“以前农民是自娱自乐,现在有了‘种文化’活动以及年度的展演机会,农民积极性更高了,大家都在竞争,都想来杭州表演。”
就在10月下旬,安吉县连续几天举办“种文化”比赛,每个乡镇都送了三五个节目参加。过去乡镇、村之间比的是经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比起了文化。随着大批农民投身文化建设,经常进行排练、演出、比赛,他们表演的水平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