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 为了拥有一款名牌情愿节衣缩食;只因为手机“过时了”,就又花了2000多元换了新手机……一些冲动消费和攀比消费在校园里很常见。昨天,省消保委一项在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和攀比、虚荣心理,对于“购买名牌的动机”,34.6%的人选择“其他同学有,我也要有”,57.8%的人认为“名牌可以体现出与别人的差距”。
据调查,大学生月均生活费1000元以下的占65.83%,1000~2000元占25.64%,2000元以上的占7.84%。
55%的学生月交际费300元以上
如今,“人际投资”在大学校园里很盛行,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入选学生干部、比赛获奖都得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上路”、不够交情,朋友来了或是同学聚会也都免不了请客吃饭。省消保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节约意识还是比较淡薄的,突出表现在社会交际、食物浪费上。据调查,大学生每月用于交际(恋爱)的花费,100元以下的只占14.5%,300元左右的占40.6%,300元以上的占55.1%。
32.7%的学生换过2只手机
“大学生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省消保委有关负责人总结道,他们最突出的消费就是手机和电脑。调查中发现,有73.52%的大学生拥有电脑,价格在3000~5000元的占46.3%,5000元以上的占42.7%。
调查还显示,93.2%的大学生有手机,在校期间更换过1只手机的占56.27%,更换过2只以上的占32.8%;手机的价格:1000元以下只占12.4%,1000~2000元占55.72%,2000元以上的占32.7%。当问及“更换手机的目的”时,有67.2%的大学生选择“过时了”。
良好的消费习惯很重要
省消保委有关负责人说,在大学时代养成很好的理财习惯,平时适度地紧缩财政支出,为自己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消费习惯,往往可以受益终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可通过心理咨询、课外沟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以遏制部分学生膨胀的攀比心理和近乎失控的超前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