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向”反哺农业说起
许行贯:
来自田间,走向城市,走向世界,“万向”的三十年是浙江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如今,“万向”又从世界飞回田野,用发展工业赚来的钱反哺农业,投资种子、化肥、农产品深加工、远洋捕捞等等项目。“万向”三农集团的农业产业直接带动40多万农民就业,受益农民近300万人。
过去的三十年,我们都是过来人。浙江的经验,归根到底就是善于敢于从浙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措施。“万向”反哺农业之举让我深思。我在想,“万向”的三十年,可以说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和成功实践的三十年。我们今天走进“万向”、解读“万向”,能否从“万向”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走好下一个三十年?
人多地少,农民的收入已大大提高,这就是浙江农村的当前实际。如何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如何进一步挖掘农业的潜力?光靠政府补贴,只能是顶一年两年,不是长久之计。在我看来,农作制度创新,一亩地当几亩来利用,用食物链和生态链的理念来搞农业,是让浙江农民增产增收的好途径。改变过去稻田种植与家畜养殖相互隔裂的耕作模式,把各项种养技术组装起来,在一块耕地里种稻、养鱼、养鸭,或者实施粮食与蔬菜、瓜果轮作,应用水产混养、套养、轮养新技术。通过农作制度创新,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创新。这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路子。
我很高兴看到,“万向”反哺农业,首先反哺农业科技。我要透露鲁冠球一直默默在做的事,他非常热心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为我省农业科技推广基金会捐赠了2000万元,现在还共同研究推广生态养殖项目。“万向”反哺农业,不是“恩赐”,给你一笔钱就了事了,而是用技术、营销等手段,带动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搞一个项目,带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
鲁冠球刚才说,我这辈子大事做不了,但要为农民办点实实在在的事,这辈子都不会变。我听了很感动。我在想,浙江有这么多民营企业,如果都能像鲁冠球这样心系“三农”,能够学习“万向”经验,那么,浙江农村的现代化肯定会走得更好更快。
互利共赢是真谛
厉德馨:
老鲁告诉我,现在“万向”在全球9个国家有实业,在全国除了少数几个省区外都有企业,涉及的行业达到10个。
所以我说,“万向”是名副其实的“三跨企业”:跨国、跨省、跨行业。从一个乡镇企业能发展这一步,很不容易,很值得总结。
“万向”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认为首先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互利共赢。“万向”跨了那么多地区、国家和行业,就是因为走到哪里哪里受益,政府欢迎,人民更欢迎。
拿“万向”在国内各省区的投资来说,投资之后,这些地方的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他们把鲁冠球当成“财神”。老百姓是最讲实际的,你让他们得到发展实惠,就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企业就不愁没发展。
“万向”的这些事例,值得不少企业好好借鉴。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天经地义的。但问题是,你还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不能只想着自己赚钱。只有这样,你的发展才能得到老百姓、社会的支持,才能持续长久。
在国内如此,在国外也是如此。“万向”现在在9个国家有实业,而且是用洋人赚洋钱。这个很重要,很多国内企业到国外去投资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本地化。没有本地化,不要说国外民众,国外政府对你的支持也有限。人家也有就业问题,你不考虑人家的利益,怎么可能站得住脚。所以,一定要互利共赢,这是“万向”跨国经营的最大秘诀。
“万向”的发展秘诀还有很多。今年全球经济遭遇金融风暴,一些国内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但是“万向”今年前11个月还能保持17%的增速,很不容易!
“万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万向”在企业发展方向上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前几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有人劝老鲁投资钢厂、发电厂。老鲁也动过心,但在反复研究后,最终还是放弃了。而在抢抓机遇上,老鲁又像猛虎一样,凶、快、狠。“万向”的这种理性投资,非常值得提倡。我们现在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根子就是出在发展的盲目上。
总而言之,“万向”的成功证明:科学发展观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科学的。正是因为有一批像“万向”这样的企业,浙江经济才发展快、活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