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伞董事长“王师傅”(左)向记者介绍制伞生产线。
浙江在线12月09日讯
晴雨伞、面粉这些我们身边既普通又简单的产品,能有什么高科技含量?谁能想象,朴实的外表下竟然也“暗藏玄机”:小小一把伞,竟有80多项专利,而小麦磨成的面粉竟然可以有上百种型号。因为专因为精,即使是小产品,也能做成大公司。
在浙江、在广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中倒下的企业,大部分是传统加工生产型企业,劳动力密集、成本高、无品牌……是传统行业面前一个难以攀越的坎。
这次采访的两家企业,都是全国名牌产品,也拿下了驰名商标,却是两家低调得不能再低调的企业,GOOGLE、百度一下,网络上的资料少之又少,为了采访他们,记者费了不少力气,却也大开眼界:谁说制伞业是夕阳产业,谁说面粉就无需科技含量呢?“只要专业专心做一个行业,总能做出成绩。”84岁高龄的天堂伞集团董事长王斌章认为,“其实很简单,坚持做到最好!”
一把伞的84项专利是怎样诞生的
天堂伞杭州人几乎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家土生土长的制伞厂做领头羊好久了,设备全球领先;很多人不知道,一把小小的伞竟然拥有84项专利,一年能销售近亿把;很多人不知道,董事长王斌章已经84岁高龄,如今三代同堂共同在企业奋斗。和“天堂伞”这个品牌相比,这家人实在太低调,甚至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会问:“天堂伞不是国有企业吗?”而其实它一出生,身份证上就刻着“民营”两字。
冷空气强势入侵,一夜间,杭州街头的梧桐叶黄透了。阳光透过玻璃洒进办公室,异常温暖,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王斌章坐在阳光灿烂的办公室,神采奕奕:“今年的经济环境对我们影响很小,近年来我们的销售增长都保持在26%以上,今年差不多也有这个速度。”一旁的小女儿点头应和着:“已经12月份了,应该可以这么说了。”做事严谨的两父女。
6天7晚的质量整顿会
1984年,从国有企业退休的王斌章没有选择享受生活,而是筹集2000元办了家制伞厂,第一天的产量是24把雨伞。“一开始我们就把伞定位在耐用。别看小小一把伞,由100多个零部件构成,哪个地方粗心点,整把伞都受牵连。”质量概念在这个造机器出身的老板脑子里根深蒂固。直到今天,王斌章还经常提醒:现在许多企业都太急功近利,不肯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赚快钱,结果倒在“金山前”。
上世纪80年代,买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刚刚结束,遍地是机会,只要生产得出东西就能赚钱。王斌章却一再跟员工交代:“要保证每把伞不出一点毛病。”为了保证质量,王斌章在每把伞上附上小纸条,写明坏了可以到哪里免费修理。尽管如此,很多员工和管理层却没有这样的意识。
1987年,王斌章召集所有员工,停产停工,花了6天7晚开大会,整顿产品质量,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体系,确立实行售后服务。
每年80%的翻新率
“这是明年的新品,我们已经注册了商标‘一甩干’,用完只要甩一下,伞面就干了。”王斌章拿出一把漂亮的伞,“下雨天,湿嗒嗒的雨伞总让人很烦恼,这种雨伞推出后一定会受欢迎。”说着又拿出一个漂亮的手拎包,里面也装着伞,散发着一股清新的香味——原来这又是一款新产品,“经过技术处理,这香味能保持至少半年。”王斌章红光满面,这个中国伞业龙头企业的创新速度令人惊奇,每年翻新率竟达80%。
“别看我年纪大了,思想可是很先进的,每年我们都做市场调研,产品跟市场走,偷懒不变怎么行?”
上色车间空旷得很,摆了几十台长条型的机器。两个工人把三角形的伞片铺上去,机器自动刷上了一层印花——其他伞企,这道工序几乎都是靠人工完成的。当年做过机械师的王斌章如今仍然喜欢别人叫他“王师傅”,近几年来,天堂伞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创新速度越来越快,离不开“王师傅”对设备创新的重视。
有自己的设计队伍、设备制造基地,天堂伞的设备95%都是自研自产自用,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很重视设备创新。即使现在,“王师傅”仍然坚守在自己岗位上,订了30多份报纸和专业期刊补充知识,每天工作至少10小时,为的就是把效率再提高些。“现在我只要把自己的创意想法告诉我的团队,不用我画图纸,负责提修改意见就可以了。”
天堂伞开工第一天造了24把伞,如今每一秒造10把。制伞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夕阳产业,但“王师傅”硬是带着它向朝阳跑着。由于有先进的设备做后盾,天堂伞的创新效率特别高,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去年,天堂伞的产量是8000万把,今年预计达到1亿把,销售额超12亿元。据记者多方了解,如今国内制伞企业大部分小而散,年销售额排第二的大概才2亿元。
脚踏实地的“王师傅”
12月份,制伞业淡季,萧山、余杭不少制伞企业停产,有些索性关门了。天堂伞的车间却很热闹,正在为旺季囤货。“3月开始就是旺季,我们每年都要在旺季到来前囤2个月的货以免断货,但每年都完不成这个预定目标。”
走在车间里,手摸着冰冷的机器,“王师傅”眼睛里满是暖意:公司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之前要完成现在的产量,至少要上万个工人,而现在公司所有员工加起来就4000多。“自动化生产线会逐步替代手工,同样的工人,我们的产量还会上升。”
问起是否做出口,“王师傅”笑笑:不是没想过,做好国内再看国外。他的目标是年销售3亿把,然后走向国际。“王师傅”脚踏实地的作风,就如他每天早晨一碗番薯汤早饭的习惯一样,几十年来不曾改变。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王师傅”信心满满:这个目标不远的将来就能实现。
拼量不如拼精
位于萧山开发区的恒天面粉集团总部占地并不大,进了大门环顾四周,几栋大楼就尽收眼底了。这里每天进出的面粉可不少,10吨卡车,每天进出50辆次。不要以为传统行业就一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每天500吨面粉的生产量,只要6个操作工就可以完成。“2002年改制后,我们就购进了最先进的设备,从麦子变成面粉要走5000米长的管道。”
浙江一直缺少耕地,原本在国有面粉企业做总经理的时候,孔金祥就知道,浙江企业做面粉做不过小麦产区的企业:成本比人家高,销量比人家小,什么优势都没有。不过他想,做不大可以做强、做精,于是一直想着突破。
“传统行业如果要竞争,别硬碰,要智取。”2002年,企业改制,孔金祥想转型做精做专。刚开始质量管理部兼职做新产品研发,后来通过跟学校合作,人才越来越多,如今办公大楼4楼整层都是研发中心,常年的研发人员就有20多个。
当时不少跨国公司都在沿海地区设立了食品生产基地,比如康师傅、达能等,让他嗅到了机会。“不同地区出产的麦子,品质都是不相同的,磨成粉后的各项指标也是不同的。”孔金祥说,当初为了给康师傅供应原料,他们试验了很多次。“差不多磨合了1年,总算完全满足了对方的要求,光方便面就有5种不同型号的粉,如今不同指标的面粉只要通过键盘就能自动控制配比量。”
陈酒弥香,前年娃哈哈想做营养湿面,主动找上了恒天,“我们一起组成了一个研发团队,花了将近半年时间终于研发成功了最适合做湿面的专用粉。”
如今,经常有客户慕名上门,“销售每年增长10%左右,利润比普通面粉高好几倍。”孔金祥说。
一团面粉的N种磨法
将小麦磨成面粉,实在想不出能有多少技术含量,可浙江就有一家企业能在里头搞出上百个品种来。面条粉、面包粉、馒头粉、油条粉、饼干粉、饺子粉、馄饨粉……“要用专用粉做出来才好吃”。
“面粉里头文章可多了。”恒天面粉集团总经理孔金祥笑得很开心,跟粮食打了近30年交道,经常碰到有人像记者一样惊讶。
一团面粉的前生后世
在面粉厂办公楼一楼一隅,堆满了近3年来拿到的各项认证和荣誉,“省级技术中心”是最新加入的成员。
4楼的实验室被分割成好几间,摆满了各种仪器,一个年轻的研发人员正在测试新产品的特性。
记者发现有一间空着,“我们正在筹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明年我们招来的博士就可以在这里开展工作。这几年我们按照通用、专用、营养保健三大系列,研发了40多个品种,比如面条粉、饼干粉、油条粉等。每个品种里还有很多型号,比如做饼干,有的要求脆,有的要求松软,有的要求硬度高,用的都是不同的面粉。”
说说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这涉及到面粉的前生后世——有了好麦子才能磨出好面粉,才能做出美味的面粉类食品。各地的麦子有不同的特性,因此每当要研发一款新面粉,先要到各地采集麦样,找到最合适的麦子。为了掌握合适的麦源,公司在安徽、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建立了原料基地。
面粉可不是磨磨碎就OK了。康师傅用来做面饼的面粉,“出生”过程就极复杂:收集合适的小麦,把符合要求的麦子运进来,分类存放,通过多种工艺加工成基础粉后,进行配粉,再通过质量指标测定,符合要求的被散装发运出去。
还要做绿豆、赤豆、荞麦粉……
好面粉需要好原料。杭州勾庄的粮食物流中心今年动工了,旁边恒天的新项目今年7月份也开始动工,“我们将有46万亩优质原料基地,引进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好品种,其中大部分是小麦,还有一些稻谷。”
面粉做到这份上,孔金祥决定纵向横向发展。“以前都是为大企业提供原料,或者让代理商负责销售,现在我们要掌握终端市场。”
孔金祥的计划已经开始在脑中实施,等勾庄项目建成,到时候那些优质大米就要销售到终端,“我们已经买了10辆配送车,直接送到社区超市、农贸市场销售。”
今年食品安全问题让孔金祥又看到新的机会。“做了这么多年粮食,跑了这么多原料基地,知道哪里的粗粮好。现在大家对健康都很关注,我们要把粗粮专卖店做起来。小包装专用面粉,绿豆、赤豆、红豆、荞麦粉等小杂粮专卖店将开进杭州社区。技术平台让我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我们知道如何让糙米变美味的方法,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告诉更多的市民,如何吃出美味和营养。”孔金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