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动态报道 | 在线访谈 | 学习体会 | 科学发展在身边 | 时代先锋 | 中央精神 | 高层论述 | 评论文章 | 学习读本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薪火相传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精英掌门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楚材晋用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精神突围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刚柔相济
点击“网友上传”进入投稿平台,按提示操作,发送至浙江新闻频道,标题请注明“学习体会”。
赵洪祝对话网友
回应网络对“杨湘洪事件”的关注
吕祖善对话网友
在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夏宝龙对话网友
一个地方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
·第一部分 前言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
·第三部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第四部分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五部分 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第六部分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第七部分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八部分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要闻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经典浙江:文化,让百姓生活更滋润
  “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群众争相观看

  浙江日报12月11日讯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浙江的文化发展无疑是值得抒写的一个篇章。

  30年来,为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文化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在建设中积累,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让百姓的生活更加滋润。

  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感受浙江文化30年的跨越:

  1978年,我省仅有128个艺术表演团体,全部为国有单位;2007年,全省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1个,民间职业剧团500多个。

  1978年,我省只有19家博物馆,所有文博单位的馆藏文物总数不足20万件;2007年,全省博物馆总数将近200所,国有文物藏品达88万余件,非国有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的文物有20余万件。

  1978年,我省仅有浙江人民出版社和西泠印社,现在全省已有图书出版社14家,音像电子出版社6家,网络出版单位3家。

  1978年,我省只有4座广播电台,4套节目,只有1座省级电视台,电视无线覆盖率仅有30%。现在,全省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83家,办有广播节目106套、电视节目114套,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超过99.5%和97.5%。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浙江文化30年的发展与变化。

  改革开放

  文化事业全面复苏

  最近几天,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特别忙碌,她正在跟有关方面合作拍摄越剧电影,让百年越剧在银幕上得到发展。

  从桐乡越剧团的小演员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领衔主演、团长,再到中国越剧的领军人物,茅威涛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成长经历,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不骄不满,才能进步;精益求精,后来居上。”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办公楼门口,邓颖超同志1984年给“小百花”的题词把记者的思绪带回到该剧团的初创时期。

  改革开放之初,作为越剧的发源地,我省各地越剧团也逐渐恢复,但演员还都是老面孔,“四个花旦200岁,三个老生两颗牙”,是人们对当时越剧人才青黄不接状况的描述。越剧如此,其他剧种也不例外,发现和培养戏剧新苗子成为当务之急。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下,1982年9月2日至23日,浙江举行了全省戏曲小百花会演,10个市的373名青年演员参加会演,共表演了12个剧种113个节目,演员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11岁。评出优秀小百花奖50名、小百花奖150名,茅威涛、何赛飞、董柯娣等都是当时评出的“优秀小百花”。

  戏曲小百花会演是促进越剧事业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有效创举,浙江从此迎来了以越剧“小百花”为代表的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省小百花会演结束不久,我省以组织浙江越剧赴香港演出团为契机,从全省抽调了40名优秀“小百花”,于1982年10月组建成越剧小百花集训班。这就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雏形,茅威涛就是那个时候来到杭州的。1983年11月16日,浙江小百花在香港演出著名剧作家顾锡东的力作《五女拜寿》等剧目,14天15场戏,场场观众爆满。

  1984年5月21日,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9月19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了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献礼演出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并欣然题词。

  一时,“小百花”成为优秀青年演员的代名词,浙江各市(地)县纷纷成立小百花越剧团,挖掘、培养越剧的新生力量。“小百花”现象还从越剧一个剧种扩展到婺剧、绍剧、甬剧、瓯剧等多个剧种。小百花剧团像百花般绽放在浙江戏曲舞台,引得全国各地竞相仿效。此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不断创新、提高,1993年《西厢记》获文化部文华大奖,2003年《陆游与唐琬》入选首届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

  改革开放激活了浙江文化人的热情,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不断涌现。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文革”带来的书荒,浙江出版部门大胆出版了世界名著《飘》,此后,大批世界名著被源源不断地引进出版。

  广播、电视、报刊由少到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此间,群众文化活动也逐渐恢复。1978年,我省恢复建立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各地市级群众艺术馆、县级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也相继恢复建立。1984年,我省全面将乡镇、街道文化站确定为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单位,是全国最早启动文化站建设的省份之一,为浙江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上世纪90年代,浙江博物馆新馆、浙江图书馆新馆、浙江音乐厅等一批高品位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树立了浙江文化的现代化形象。

  群众在浙江美术馆观看画展

  文化产业

  从无到有快速崛起

  香港导演鞠觉亮说自己是半个横店人,因为他有一半的时间呆在横店拍戏。在横店,像鞠觉亮这样的导演绝不是个例。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的横店,有近20个跨越千年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截至2007年,已有《荆柯刺秦王》、《英雄》、《黄石的孩子》等500多部、18000余集影视剧在横店影视城拍摄完成。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现在横店影视城的位置还是一片荒山荒坡。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的主体大多是国有文化实体,文化活动的组织模式也往往是“政府办文化”,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改革的浪潮激荡着传统模式的变革。上世纪80年代末,民营企业开始进入文化领域,浙江文化产业开始起步,音像业、娱乐业相继进入市场,录像放映厅、歌厅、舞厅、音乐茶座等大众参与型的娱乐新方式相继面世,成为广大群众追求的文化时尚。

  1995年,横店集团掌门人徐文荣以“半年内建起‘广州街’”的承诺,打动了正在筹拍电影《鸦片战争》的谢晋的心,横店由此开始涉足文化产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时,电影《鸦片战争》在全球公映,横店藉此片在影视界一炮打响。

  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后积累起来的雄厚的民间资本,以及人民群众强劲的文化需求,为我省影视等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1999年8月,省电影公司投资建设了全国第一家多厅多功能影院——庆春电影大世界,极大地刺激了正处于低谷时期的中国电影市场,为全国各地建设新型影院提供了成功范例。宋城、未来世界、杭州乐园等一大批主题公园的建成,也使浙江百姓有了更多的休闲去处。

  现在,高新文化产业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目前,浙江已有近3000家行业网站,占全国一半以上。全省有专业动画制作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2007年动画产量1.3万分钟。

  改革开放30年,浙江文化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2007年,浙江文化产业总产出2123.44亿元,增加值595.93亿元,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民营文化产业的崛起是我省的一个亮点。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达到230亿元以上,涉及影视、印刷、演艺娱乐、艺术品经营、旅游、广告、会展等10余个行业。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年营业总收入3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50余万人,并且形成横店集团、宋城集团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

 [1] [2] [3] 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昵称: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黄坤明透露:浙江将组建3万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浙江廉政文化建设为企业走出困境提供精神动力
·传承优秀商业文化 浙江省认定首批“浙江老字号”
·首批“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
·镇海中学被命名为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