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
惠及城乡大众百姓
浙江文化繁荣发展,浙江百姓深得其益。
2004年1月1日,走进浙江省博物馆的观众发现,不用掏钱就可以一睹“历史宝贝”。省级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浙博”是全国第一家。2007年12月1日,浙江图书馆取消30元借书证年费制度,实行免费借阅。国家和省一级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浙图”也是第一家。
如今,在浙江,像这样的免费文化盛宴不只在“浙博”、“浙图”才能享受到。城里人进图书馆听公益讲座,在家门口广场看文艺演出;农民在村里的“农家书屋”免费借阅书籍,都已是平常的事情。
而在改革开放之初,不要说免费的文化活动,人们就是花钱也享受不到文化。很多人都清楚地记得,当首批世界名著解禁之时,多少人到新华书店彻夜排队买书。许多农民可能要走上一两个小时甚至翻山越岭才能看场电影。1986年5月12日,新落成的杭州图书馆对外发放一批新借书证,浣纱路和平海路上排起两条150米长的队伍,不少人还通宵排队领取借书证。
浙江百姓30年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得益于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的浙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省各级政府推出的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
从组建小百花越剧团开始,历届省领导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进入世纪之交,文化建设更是被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从199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到2000年出台《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从2005年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到2008年推出《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省委、省政府一个个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创新思路,更是让浙江文化建设驶上了快车道。
如今,浙江不仅拥有西湖文化广场、杭州大剧院、宁波大剧院、温州博物馆、嘉兴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也星罗棋布。目前,我省县级文化馆覆盖率达到96.7%,图书馆覆盖率87.8%,70%左右的行政村有了村级文化活动室。
近年来,我省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电视剧《海之门》、《至高利益》、《天下粮仓》,电影《村支书郑九万》,甬剧《典妻》,音乐剧《五姑娘》……一大批新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群众喜爱。由省委宣传部、浙江广电集团等单位投拍的首部国产灾难大片《超强台风》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以“转型期的浙商和浙商自身的转型”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十万人家》,即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2004年9月10日,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体育馆拉开序幕。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富有浙江特色的优秀剧(节)目在七艺节上闪亮登场,捧回了两个“文华大奖”和一个“文华大奖特别奖”;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还举办了600余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展示了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累累硕果。
从2006年开始,省政府连续3年把送文化下乡作为“为民服务十件实事”之一,全省已送演出下乡4.38万场次、电影48万场次,图书719万册。而从2007年元宵节开始的农民“种文化”活动,使大批富有特色、农民自我参与的文体活动在浙江大地上蓬勃开展。目前,除个别海岛外,全省所有乡镇、97.5%以上行政村的村民能看上有线电视。今年年初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开展的“彩虹行动”,让全省1.5万余户农村困难群众看上了彩电。在文化的润泽下,浙江城乡百姓的生活越过越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