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动态报道 | 在线访谈 | 学习体会 | 科学发展在身边 | 时代先锋 | 中央精神 | 高层论述 | 评论文章 | 学习读本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薪火相传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精英掌门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楚材晋用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精神突围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刚柔相济
点击“网友上传”进入投稿平台,按提示操作,发送至浙江新闻频道,标题请注明“学习体会”。
赵洪祝对话网友
回应网络对“杨湘洪事件”的关注
吕祖善对话网友
在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夏宝龙对话网友
一个地方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
·第一部分 前言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
·第三部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第四部分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五部分 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第六部分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第七部分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八部分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要闻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经典浙江:科技,推动浙江创造奇迹
  工人研制出专用数控机床
  新型激光打点技术“激活”印染业

  浙江日报12月12日讯 改革开放30年,浙江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一个个问号拉成了惊叹号,创造出众多举世瞩目的奇迹。这样的变化背后,有科技进步在神奇地推动。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宛如一阵春风拂来,浙江科技从此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科技投入日益加大,政策环境日益宽松,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受到尊重。

  30年前,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寥寥,即使在199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也只有8.6亿元,占GDP比重0.95%,而今年全省科技投入将超过600亿元,增长近69倍。

  30年前,全省独立研发机构只有88个,企业中的研发机构只有10家左右。而2007年全省各类独立科研机构已达76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达到了1600多家,重点实验室、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平台等各类创新载体更是层出不穷。

  30年来,全省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4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9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3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0项。

  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众多科技成果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据统计,30年前,全省仅有12万名专业技术人员。而到去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0多万。大批人才尤其是科研人员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入科技队伍,为蓬勃发展的科技事业奉献聪明才智,使科技成果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渗透到了浙江百姓的衣食住行、文娱保健中,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回首30年,最具代表性和深远影响的科技成果要算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了,它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不仅带动了相关的软件、服务业等信息产业,也促使各传统产业争相“触网”。

  技术革命进入光电与信息时代,这之间有不少振奋人心的故事。当我们每天翻看新鲜的报纸,或在网上第一时间轻松浏览数字报时,你可知道,正是激光照排技术为报业打开了网络时代的数字化大门。而全国第一张激光照排中文报纸的问世,正是得益于杭州通信设备厂和北京大学等单位于1979年7月联合研制成功的替代铅字的华光型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这一技术把排字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迅速普及到全国各大报社,让我国步入世界光电印刷的先进之列。

  在我省,还有众多填补空白、具有变革意义的科技成果在全国引起轰动。

  1987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江森等人研制的甲肝减毒活疫苗,为控制甲肝的流行、保障人民健康筑起了防线,并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国外认可并正式出口的生物制品;

  省农科院陈锦清博士培育的“超油油菜”,使甘蓝型油菜提高了25%以上的含油量,被列入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精度到厘米级的水下定位导航系统,成为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中国水稻所水稻专家张慧廉育种的印水型杂交水稻,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五分之一的良田种上了这种高产、优质的杂交稻米……

  把病人从疾病的威胁中拯救出来,把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更多的人远离饥饿,创造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一项项科技成果,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今天,我省的科技创新具有了更深远的战略意义。从海洋中取资源、向太阳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目光,已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创新体制机制

  让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改革开放30年,浙江科技创新始终伴随着浙江经济前行。

  “经济依靠科技,科技面向经济”,是30年来我省经济界和科技界形成的共识。

  30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在科研人员的奋发努力下,我省积极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加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我省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浙江科技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网络化、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在改革开放之初,刚刚起步的浙江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可说是一无技术二无产品,干劲十足却有心无力;而科技资源集中却与经济脱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渴望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能否让技术成果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为双方搭建起交流平台?

  顺应着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的趋势,1982年春天,省科委、省经委、省科协联合在杭州举办浙江省首届科技交易会,650多个单位的2008个项目参展,许多求技若渴的企业如愿与科研单位达成协议,由此进入了发展的“绿色通道”。

  之后,技术交易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着科技成果的转化。1987年12月29日,全国首部技术市场条例《浙江省技术市场条例》在我省实施,技术交易有了法规依据。在此基础上,2002年我省又建立了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为科技与生产牵线搭桥。如今,网上技术市场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永不落幕的技术市场。

  伴随着技术交易走向成熟,将高校和科研院所引向市场、让企业在迎接商战中加快技术变革,浙江开始了产学研结合的深入探索。

  为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化工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大胆改革,允许教师和科研人员技术入股,兼职创办科技企业。

  如今,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攻关项目渐入高潮,大约占到科研项目总数的60%以上。不仅如此,我省的29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都是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建设的。

  为帮助企业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市场仿冒困局,我省在1985年就开设了专利机构,培训专利人才,致力于专利开发、运用和保护。全省专利授权量已多年居全国第二位。

  借助于科技创新的力量,众多企业提高了科研能力,从小企业发展成了龙头企业。即使在困难重重的金融危机面前,大多数科技型企业仍保持“风景独好”,还能“危”中见“机”。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极富活力。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1997年增长247%,年均增长28.3%,比全部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高15.5%,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

  近几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我省科技创新的天地更为广阔。2003年3月27日,省委、省政府作出向全省100个欠发达乡镇派遣科技特派员的决定。从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派出的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员入驻乡镇,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推广,农业科技项目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2005年,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我省全面铺开,农业科技人才活跃在全省1000多个乡镇。

 [1] [2] 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昵称: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杭州:抓好重大科技创新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龙湾:牵手兰州理工大学 共建泵阀科技创新平台
·我省建立二十九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我市重奖科技创新功臣
·昨天上午温州拿出2300万重奖科技创新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