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畈湿地效果图
浙江在线12月16日讯
“西湖淤泥文化”——昨天江洋畈生态公园设计方案出台,前往西湖博物馆的市民们都接触到了这个新名词。从唐宋西湖淤泥堆积而成的湖中三岛和苏堤白堤,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放的太子湾公园,直至今天的江洋畈,西湖淤泥屡建“奇功”。家住大学路一位80岁的戴大伯甚至关心:“今后西湖淤泥堆到哪里?若干年后又是一个新湿地呢!”
江洋畈公园将在2009年国庆免费开放。
来自西湖,神似西溪
江洋畈在玉皇山南西侧,从四眼井走,翻过一个小山坡就能见到:大片平整的黑色泥地上,草木郁郁葱葱,有250亩大。芦苇黄了,几位工人正在泥地上“割黄”:“整理干净后,明年能长出更美丽的芦苇来,”一位工人说。
大叶柳、山茱萸、茭白……这些原本都是沉在西湖底多年的种子,它们从淤泥里钻出来,成就了这个美丽的次生态湿地。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居副局长杨小茹说:“那些植物不是人工种的,全是自己长的。种子被风和鸟带入西湖,又随着淤泥来到江洋畈。”
耳边不时传来清脆鸟鸣声,杭州人见了也许都会觉得似曾相识——植被水鸟,与西溪湿地何其相似。
走上一条水泥堤坝,空气湿润而清新。工作人员提醒:“别再走了,最深的地方有18米。虽然堆积了9年,中间到处是泥潭沼泽,说不定还像海绵,人一踩就陷进去。”
难怪入口的树上挂着“泥库堆放区危险,切勿入内”的警告牌。
淤泥里能捡到铜钱
边上一位60来岁的赵大伯告诉记者:“五六年前,附近的孩子们到那里玩耍,在淤泥里能捡到很多铜钱、洋娃娃等小玩意,甚至还有损坏了的老式照相机。”
“那时候我在山上站着,只见西湖的淤泥正从靠山脚边埋设的粗铁管中喷流出来,注入池中。”赵大伯说。
管道1999年开始建设,专门输送西湖淤泥,直径有40厘米粗。“从长桥,沿玉皇山路,一路爬坡,进入江洋畈。”西湖水域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1.7公里栈道上观美景
“几年前我就在想,玉皇山边填出这么大的一块开阔地,三面环山,遥望钱塘江,离西湖只有一两公里,简直是块福地,不知会建什么别墅区。”市民俞女士高兴地说:“现在知道要建湿地公园,免费开放,太好了。”
江洋畈生态公园设计方案以保护生态为前提,除了整理和补种各类乔木、灌木和湿生植物,还将在淤泥上铺设1.7公里长、2米宽的木栈道。
木栈道挑高淤泥面,它穿水系、过密林、像一条流动悬浮的观景线,能让游客近距离观赏植物、动物。
“这样的‘生态岛’,我们尽量使用轻质构筑物,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杨小茹说。“西溪是原生态湿地,杭州的绿肺;江洋畈是次生湿地,西湖景区的绿肺。”
江洋畈不但有许多自然生长的蔬菜,还要建一个杭帮菜博物馆。博物馆用乡土味道的石材木材建,像杭州老民居,分两层,一层有展示区、研发区、品尝区,将展示南宋宫廷宴、东坡官府宴、杭州素食宴、西湖十景宴、翠竹宴等杭帮菜文化。二层有室外就餐平台等游客用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