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09年 中国经济增长三大因素分析
2009年世界经济总体上将处于下行过程,这使得中国经济具有外生性调整的特点。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后期,具有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的特点,加之资源配置条件改善,经济的成长空间广阔,发展动力充沛。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将呈平滑调整态势,经济增长水平会低于潜在增长率而保持在8%左右,同时CPI和PPI将处于3%左右的较低水平,经济结构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影响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大因素,将呈以下发展态势:
出口增幅较大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产品出口和出口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出口占GDP比重三分之一,中国经济因此被认为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中国曾经是个资本短缺的国家,需要通过扩大出口来积累资本。同时,中国储蓄率高,消费率低,需要通过产品出口来平衡投资率高所形成的过剩产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中国具有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加之国内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吸引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FDI(编者注: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和产品出品大国,出口经济的繁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贸易盈余,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和强劲的经济增长。与之相应,中国经济增长已走上了出口依赖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过度扩张的发展路径。正因为此,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动都会通过影响出口而扰动中国经济增长。
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调整仍将延续,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能将放缓至1-2%之间。由于本次金融危机百年一遇,经济调整幅度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国际贸易萎缩与中国出口形势严峻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对中国产品需求的地区和结构差别依然存在。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的种类,能够接受的价格水平等,都需要政府和企业审时度势,及时应变。
基于上述变化,中央政府从2008年下半年起就陆续出台了推动中国产品出口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放松产品出口管制,调整出口产品退税率,鼓励企业调整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扩大贸易合作伙伴等。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中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将会在2009年进一步发挥其效应。中国出口企业正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贸易结构和地区结构,这些措施将有利于出口企业在2009年提高自身产品的出口能力。
2009年一个值得重视的新现象是,随着美国民主党政府1月份上台,新的经济、投资与贸易政策将有可能影响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国际经济、投资和贸易格局。奥巴马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经济政策主张之一,是要对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加征税收,其目的主要在于将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吸引回美国国内,以振兴美国实体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事实上,奥巴马已在2008年11月下旬提出了5000至7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增加250万个就业岗位的设想。这也是国际普遍担心世界经济调整有可能带来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缘由之一。
因而,2009年中国产品出口的新变数是FDI的流向可能变化,并导致加工贸易出口的进一步下降。尽管从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美国减少贸易赤字与中国降低贸易盈余是互动与必须的;但必须避免出口过快过大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2009年中国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扩大内需来平滑出口过快下降与出口型经济的过大调整。当然,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出口下降与出口型经济调整,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
投资规模有所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明显特点是投资率偏高。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居民储蓄率高,消费率低,过多的储蓄必然会转化为大量的投资;另一方面投资对于拉动GDP增长效果最为明显,也因此成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刺激经济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换言之,中国经济基本上是投资驱动型经济。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出口增幅急剧下降,社会消费相对疲软的不利局面。扩大内需成为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选择。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调整时期,由于就业与收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因此扩大投资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主体是企业。然而,经济调整期的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通常都会面临需求下降和资金短缺,出现投资下降的状况。尤其是中国的房地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业已处于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价格高企的状态。全国性房地产业调整势在必行,成为影响2009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约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4.9%,商品房销售额约1.6万亿元,同比下降15%。房地产调整不仅使得本业及相关产业投资萎缩,还使得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从而弱化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强化全社会投资紧缩效应。由于经济调整期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偏好下降,因而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将是扩大投资的有效方式。
鉴于美国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有可能扩散与深化,中国政府已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中央政府在2010年底之前将投资4万亿元,地方政府也迅速跟进,到10月底各地政府计划投资规模已高达18万亿元。历史经验表明,政府投资启动快,力度强,对拉动经济增长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从中央政府确定的重点投资方向看,基础设施无疑是2009年的主要投资对象。尤其是以高速铁路和城市地铁为代表的全国交通网建设,不仅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持续性强,能够对目前市场需求不足的钢铁、水泥、建筑等产业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而且可以改善目前中国交通运输中铁路和地铁建设滞后,重要能源和物资运输通道不足等状况,加强交通运输的协调性和有效性。这是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有效途径,是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载体。
民生工程中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是扩大投资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家建设部的规划,三年将投资9000亿元,建设200万套廉租房和400万套经济适用房。2009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有助于调整和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稳定房地产业投资规模。鉴于中央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重视,以及地方政府保持房地产业投资规模的积极性,在房地产市场整体调整的氛围中,社会保障性住房投资和建设的力度会有所加大,对社会投资的带动性会加强。
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较多,发展明显滞后。生态环境的公共福利性,使私人投资不愿意涉及,公共投资在经济繁荣时也难以顾及。经济调整使政府有可能利用公共投资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2009年生态环境建设的预计投资规模较大,投资项目涉及面广,它的效应更多地体现在对投资环境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上。
社会文化事业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民生福利,而且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教育程度。2009年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文化教育设施改造等,这些建设的投资效应主要在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
总之,按照中央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要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促调整”的精神,并考虑地方政府保增长的积极性,2009年相关投资项目都会进入实施阶段,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也表明2009年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将成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从而使当年投资规模有所扩大。有必要指出,政府投资总体应注重宏观效益,其目的不仅在于拉动投资与经济增长,更在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