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洗衣的场景勾起了73岁的郑敏晓大妈对当年里弄生活的记忆。 董旭明 摄
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
“新疆乌鲁木齐:兹介绍徐蒙新同志等一人前来你处联系缝纫,请予接洽为荷。东阳县吴宁镇个体工商户联合会。1983年8月10日。”
这张介绍信四角已经卷损,纸面也污迹斑斑,徐蒙新却一直珍藏着。如今,它与这个东阳农民收藏的车票、住宿票、税务单一起出现在浙江省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展上,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商人走南闯北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一段生动写照。
由中共浙江省委主办、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承办的“潮涌钱江——浙江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展”进入了第五天。展览以图片、实物、视频的形式直观地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截至昨天,超过3万名观众参观了图片展。
当年凭结婚证,可优先购买紧俏货
昨天,时间已经接近下午4时,展厅里观众依然络绎不绝。如果是团队观展,会有讲解员陪同讲解。20岁的沈蓁,正在为一个团队讲解《大变化:迈向小康》部分。
一张1982年的结婚证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镜已购’是什么意思?”一位年轻的女士指着结婚证上一个蓝色图章问沈蓁。“那时的结婚证,不仅是登记结婚的证明,还是当时各种计划商品和紧俏物品的购物凭证,凭结婚证,一些紧俏的商品可以优先购买。盖了这个章,说明这对新人已经买过穿衣镜了,目的是为了防止重复购买。”沈蓁微笑地回答。
1988年出生的沈蓁在浙江传媒大学念大二。层层筛选后,她的学校有8名女生被选为这次图片展的讲解员。经过近半个月的背诵和几天的讲解,这些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年轻女孩已经对于这段历史烂熟于心了。
这些照片,是一张张回到过去的“车票”
沈蓁负责讲解的是图片展的第四部分《大变化:迈向小康》,展示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人民生活的变化。第一次观展,沈蓁感觉既亲切又陌生。亲切的是图片上的许多场景,仿佛都亲身经历过,“感觉就像在为观众讲解自己的生活”;陌生的是那段她出生前的历史,许多细节只是亲人们对她讲述过。
“这样的小西装和皮夹克,我小时候爸妈还穿过,像这件中山装,我就没见过了。”沈蓁指着几个模特儿身上的服装对记者说。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图片上,满大街“蓝灰绿”、大家裁布做新衣的年代,小沈没经历过;爱美的女青年千方百计要搞一副“蛤蟆镜”的时尚,她也不曾体会。对出生于物质日益丰富、文化日益开放年代的小沈他们来说,这场图片展不仅是一个工作岗位,还是一段让她能够回到过去的一张车票,让他们看见了自己父母曾经的岁月,并反思现在的生活。
展览结尾处的留言板上已经贴满留言,一张落款“树人大学”的小纸条,说出了这些80、90后们观展的心声:“虽然不曾经历,但我们依然感受。”
老电视老缝纫机,展示并不久远的过去
图片展上,530余幅图片和近200件实物真实再现了浙江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大地日新月异的变迁。尤其是那一件件实物展品,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生活的改变。那台老式黑白电视机,那架蒙着一块披巾的缝纫机,仿佛你昨天还仔细地为它们抹去灰尘,它们却不知何时在你的生活中悄悄消失了,蓦然出现在这个展厅里。
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式拨号盘式电话机,到新式的数字可视电话;从又大由厚的数字寻呼机,到纤小轻薄的手机,通讯方式的变化深刻地改变着浙江人的生产和生活。“1985年,我家第一回装了电话,那时街坊邻居都来瞧新鲜。现在,我手机都换了不知道几个了。”这组展品让杭州采荷社区的张先生感叹,“也就20多年,生活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其实,生活的变化又何止这些。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今天,凭借充裕的网络资源,只要手机能上网,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获得各种信息。本次展览充分利用了这一成果。如果你身在异地,赶不上这场展览,就可用手机登录“掌上杭州”(wap.139ydhz.cn),或发送“掌上杭州”到10086,登录其回复的链接,再点击“潮涌钱江掌上展”板块,就能方便地看到精彩的“潮涌钱江掌上展”,重温浙江人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史。
30年弹指一挥,30年沧桑巨变。这变化与我们每个人是那么近,它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以至于蓦然回首,却仿佛遗漏了许多细节。而这场图片展,却把这些都带回了眼前。
展览将持续至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