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5日讯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是中学生都会背唐诗。在我们浙江德清县的新市镇,就有位这样的“卖炭翁”,名叫陆松芳,今年78岁,靠拉煤球为生。生活过得非常清贫,每天他给自己定的生活费标准是一块钱,但就是这样一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老人,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万多元,成为了“2008感动中国”的候选人。
新市镇是浙江湖州德清县东部的一个小镇,面积不大,可要找到拉煤老人陆松芳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要一家家送煤球,常常在小巷子里穿梭。临近黄昏的时候,寻找记者终于找到了陆老伯。为了不打扰他,我们在后面悄悄跟着。
佝偻的背影,黑漆漆的两轮手推车,零下五度的天气,陆老伯只穿了几件单衣。一车煤装满有900斤,现在车上的大部分煤球已经送出去了。
看到有摄像机对着他,老人有些惊讶,不过他没多说话,继续着自己的脚步。
正走着,老人转了个弯,原来是到老主顾家看看煤球还够不够用。简单打个招呼,他熟门熟路地自己去储藏室查看。
德清新市镇居民:“给我们送了10多年的煤了。很好的。”“去年下雪的时候特别感动,他拿个洋锹铲雪。”
对于我们的采访,老人没有理会,他自顾自推起车继续上路。1年365天,老人送煤的脚步从未间断,因为这是他唯一的生活来源。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老人把煤车停在了小区旁边的工厂里。居民给他打好热水往手上挤洗洁精。
居民:“每天晚上他回来嘛,要洗洗。我们这里有热水,就给他准备一下。”
老伯一边擦着脸,一边跟大家聊着天,临走时,有人把已经打好的开水壶递给他,这时,旁边又有人递上一个塑料袋。“小菜,吃晚饭的小菜。”
“你给他的吗?”
“不是,他们饭馆给他的,经常给他的,他自己不买的。”
居民把记者带到了老伯的家,只有6、7平米,屋子里只有一个10瓦的灯泡,居民们说老伯不舍得用电。陆老伯的老伴在20多年前已经过世了,孩子都在外地,老伯一个人在这里住了23年了,为大家拉了23年的煤球。老人拉煤,每拉100斤能赚2块钱,一天最多能赚40块钱,一个月下来,怎么也有千把块钱,按说手头也不会这么紧啊。
居民:“他省下来的钱都去捐款了。”
就是这么一位拉煤老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下捐出了1万1千块钱。
拉煤老人陆松芳:“电视上看到四川地震很惨烈,人家那么苦,我把钱藏起来放着不用,这样不好。”
1万1千块,对这位拉煤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德清新市镇南昌社区干部:“他要不吃不喝,要两到三年才能攒下这些钱。”
因为这次捐款,陆老伯成了名人,可对他周围的邻居来说,他做好事,早已是家常便饭。“他做好事不是一天两天了,不是一天两天,十几年了啊,不容易啊,十几年了。”
各家媒体络绎不绝地来采访,陆老伯特别想不通。“你们赶来赶去的,也是浪费钱的……”
对于这些名誉,老伯完全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说起要到北京领奖,陆老伯更是连忙摆手。“我不懂的,我不知道的,我去一趟国家要花钱的,近一点我就去参加,远的话要浪费钱我不去的。”
采访结束了,老伯拿出荔枝干,一把把硬塞到记者手里,口中不停说回杭州路上要小心啊,下次不要再跑这么远了,浪费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