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从渔场拓展到市场
如果说渔业体制改革是渔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革命,取消水产品统购统销则是交换方式的重大变革,两者共同推动嵊泗渔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自主经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1978年后,水产品购销政策逐步放宽,至1985年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渔民可以异地生产、就地销售,也可以长途运销,不受行政区域限制。简而言之,渔民卖货不再受行政框框约束。理论上说,这是个对渔民极为利好的政策,物资紧缺时代似乎也不必考虑销路问题。可是,当装满透骨新鲜的带鱼、小黄鱼的嵊泗渔船驶进外地港口时,才发现做买卖比捕鱼更难——怎么进市场,怎么找补给,怎么结算货款?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渔家汉子此时变得束手无策了,结果辛辛苦苦捕来的一船鱼货生生烂在人家门口,或只好忍痛廉价处理。
困难反映到嵊泗县政府,当地政府马上组建了水产品销售领导小组,通过“借窝孵鸡”,在上海港建立嵊泗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渔业服务中心,由国营水产供销公司发挥长期积累的水产品收购和批发经营主渠道作用,各乡镇渔业办公室、村渔业生产合作社及县渔农经济委员会和水产部门负责捕捞作业单位的鱼货投售、鱼价议定、鱼货款结算等后勤服务,还配备了无线电通讯设施,建立上海销售市场与外海渔场的沟通,既让渔民了解水产市场行情,以市场引导渔场,也让服务中心及时了解渔场生产状况,预先做好鱼价测报及各项服务工作,并形成了以上海港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水产品流通网络。
时任嵊泗驻沪水产批发市场服务中心主任的王友岳老人回忆说,水产品市场的建立大大方便了渔民生产经营,自1991年春汛至1992年第一季度,嵊泗县渔民就为上海市及全国各大市场提供了近10万吨优质鲜活水产品。这招“借窝孵鸡”,不仅打开了嵊泗水产品在全国的销路,还大大丰富了上海居民的菜篮子,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为此还专门向嵊泗方表示了感谢。
多年来,嵊泗一直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水产品流通平台,现已建成嵊山东海水产品交易市场,并投入运营。全县共有水产企业近30家,分布于嵊山、枸杞、菜园、五龙等乡镇,以经营鲜、活、冻水产品为主,对外贸易以韩国市场为主,同时也出口日本、俄罗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向生态高效渔业转型
嵊泗县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渔业产业升级增效工程,加快传统渔业向生态高效渔业转型。
嵊泗作为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在远洋捕捞、海水养殖等方面曾取得全国瞩目的成绩。如今,渔业仍是嵊泗的基础产业,全县近6万人从事涉渔产业,2007年全县渔业总产量26.3万吨,总产值13亿元,渔村人均收入9505元。海水养殖健康发展,全县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4万亩,产量6.1万吨,嵊泗贻贝成为国家海水产品首个地理标志,海参试养初获成功,绿华高科技深水网箱养殖效益转好。依托海洋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及相关产业成为目前嵊泗渔业的工作重点,如进一步打响该县贻贝、海参、大黄鱼等养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品牌;切实做好水产品精深加工,促进水产加工努力向海洋生物产业进军,办好嵊山东海水产品交易市场,等等。
“渔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基础产业,要通过发展现代渔业,借助市场这一纽带,更好地促进和加快渔船修理、水产加工、水产贸易、水产运输、观光休闲和渔需物资供应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