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从渔港到现代化枢纽港
嵊泗处于长江口外,是长江沿线地区从事江海联运的最佳节点,有良好的避风条件,且水深条件优越,可建造各种泊位的码头,目前已形成洋山港区、泗礁港区和绿华港区。
早在改革开放前,嵊泗的港口资源就引起各方关注,1974年国务院批准绿华港区的绿华南锚地为国际外轮避风减载锚地,1978年在此锚泊“双峰海”轮,成立了上海港减载站,为进出上海港、长江沿线地区的大宗货物船舶减载,拉开了嵊泗县港口建设的序幕。
而港口作为嵊泗发展转型的突破点,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绿华港区开发的巨大成功牵动了国家和浙江、上海各方对嵊泗整体港口资源的重视,官员、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嵊泗境内由此掀起一股“重新认识嵊泗县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讨论热潮,以港口为资源,主动服务国家重点建设和上海开发需要,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998年10月,宝钢投资在泗礁港区的马迹山矿砂中转港码头建设打下第一桩,一期工程包括25万吨级接卸码头和3.5万吨级装船码头各1座,年设计吞吐能力2000万吨,2002年5月投入运营,为嵊泗港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掀起了嵊泗港口开发、建设的热潮。
2002年6月,由浙江省和上海市联合开发的国家重点工程洋山集装箱深水港动工兴建,港区规划布局16座深水泊位,11座二程运输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1500万标准箱,拉开了洋山乃至整个嵊泗由渔港向现代化国际枢纽港转变的序幕。2005年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投产,同日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2006年底洋山深水港二期集装箱泊位投入使用,2006年12月三期工程开工建设,带动了嵊泗港口的新一轮开发。
同时,一些港口项目纷纷上马,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马迹山港二期、LNG(液化天然气船)项目、洋山外供油储运基地项目等,奠定了嵊泗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打响了嵊泗的港口品牌,而且也为嵊泗港口的滚动开发和港口配套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港口物流业、临港工业、海运业等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首家集装箱运输企业——嵊泗洋山江海联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参与外高桥至洋山深水港区的二程运输业务。沿海航运、江海联运船队快速发展,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007年全县运力达15万载重吨,比上年净增1/3以上。临港工业正在起步,目前嵊泗正充分发挥洋山深水港的优势,重点发展大型船舶和集装箱修造产业,加快推进以集装箱船舶航修业务为主的洋山10万吨级船坞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大支持配合力度,使LNG和外供油等重点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船代、货代等口岸业务不断拓展,商品贸易、金融保险、后勤保障等港区关联服务业正在起步。
据悉,2007年嵊泗县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942万吨,占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的38.6%。绿华山港成了上海港不可或缺的外海深水减载中转配套港,以洋山深水港为重中之重的上海港则成为与鹿特丹港和新加坡港并称全球港口“三雄”之一。嵊泗正以其港口的优势融入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融入到长三角的一体化之中,融入到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对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