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东海明珠闪耀30年
“碧海奇礁、金沙渔火”,这里是嵊泗。一个有着浓郁渔乡风情和厚重海洋文化底蕴的地方。一颗东海明珠。
这颗东海明珠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闪耀。1983年北京科技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组在基湖沙滩取景,被当地的山海风光所倾倒,赞道:“这里完全可以同北戴河相媲美啊!”当时嵊泗人眼里只有一条鱼、一片海水,正苦于经济发展难,京客无心一句夸,竟点燃了开发旅游业的希望之火。次年嵊泗县就组织人员赴上海联系旅游开发事宜,并于1985年成立了泗海旅游联合开发总公司,县政府咬牙从全年60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中挤出90万元,与上海方共同建设基湖海滨浴场。这90万元让嵊泗从全市旅游业中脱颖而出,当年就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吸引国内游客近3万人,营业性收入170多万元,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而在嵊泗风光旅行社总经理贺海波印象中,嵊泗人靠旅游赚钱还是几年以后的事。当时贺海波的父亲在菜园镇开了一家游乐中心,提供吃住游乐,“7、8月份,每个周末都要接待几百人,我们家有30多个床位,根本不够住,只有把客人介绍到其他地方。”当时浙江日报一份内参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嵊泗旅游业发展之迅速,文中说“自沪至嵊客轮船票在旅游旺季要提前一周预订,而且每航次还有1000~2000名游客因买不到船票望洋兴叹……”
旅游,为嵊泗县发展经济打开了另一扇窗。嵊泗借此打破“以渔为主,围绕渔业办各业”和“渔荣俱荣,渔衰俱衰”的经济产业旧格局,交通、餐饮、城市建设各项事业在旅游的推动下加快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嵊泗打通了至杭州、上海的海陆联运航线,岛际交通向快速便捷、舒适豪华转变。
而东海大桥、洋山港的开发则是嵊泗旅游发展的第二次重大机遇,嵊泗正利用洋山国际大港和东海大桥的魅力,大力开发建设“中国洋山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东海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带”,徐公岛、基湖、南长涂三大旅游项目建设顺利,一批高端旅游产品近年内有望形成。2006年起嵊泗每年投入1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旅游业被提升到嵊泗支柱产业地位。嵊泗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大旅游意识融入到各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中去,改变单纯就旅游来发展旅游的思维局限,从传统的海岛旅游向现代海洋旅游转变,从单一的过境式低端观光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与动感体验相结合的高端旅游转变,努力构建以海洋旅游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列岛型休闲度假目的地。
据嵊泗县旅游局副局长金岗山介绍,2007年嵊泗县游客接待量达到了120.6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7.06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5%。嵊泗正积极实施“旅游富民”战略,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展现嵊泗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魅力。
城市:打造中国第一岛城
沙河路是嵊泗县菜园镇的一条主要街道,专卖店、面包房、卡拉OK厅鳞次栉比,夜幕下一派人来人往、灯火辉煌的繁华景象。而过去这里是一条大沙河,横贯镇区,居民沿河边小路行走,风暴天气海潮侵入房舍,甚至摧垮居民搭建在沙河边的茅棚。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留在“老嵊泗”的记忆中还是“蓝色的大海,灰色的城厢”。
如今的嵊泗,拥有白玉带般蜿蜒飘逸的环岛公路,有着新颖别致的建筑楼群、宽阔整洁的马路和古朴雅致的海鲜街,俨然展开一幅具海洋风情又具现代气息的城市画卷。在嵊泗建设部门工作了20多年的毛方忠如此形容:“这是一座有着岛的概念和特色的城市,有着码头、灯塔等独特的生产人文景观,渔市场、民居等生活性人文景观及沙滩、礁石等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