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4日讯
五六十平方米大的房间,大块的落地玻璃门,干净的地面,雪白的墙壁,墙上有装饰用的漂亮花草,还有两台空调和两台壁挂液晶电视……这是27岁姑娘娉娉的“新家”——下城区重症残疾人托养中心。
“房间是朝南的,冬天阳光很充足,感觉暖暖的。”娉娉说,现在,她已经完全适应这儿的环境了,和五个新“邻居”也相处得很好。
四百元住进了托养中心
昨天,记者见到娉娉时,她正吃晚饭,伙食是酱鸭加咸菜豆腐。如果不是一把轮椅,根本看不出她和常人有什么两样。
“现在,只有吃饭动作还利索的。”娉娉打趣地说。她患的是小儿脑瘫,属于一级肢残,四肢关节的活动能力很有限,生活无法自理,常人很简单一个的举手动作,她都需要反复地练习。
最早时,她一直待在家里,可是爸妈要干活养家,没有时间照顾她。后来,她住进一家残疾人康复中心,那儿条件不错,一个月1000多元的费用让一家人受不了。
“去年6月,社区工作人员邀请我住托养中心,我立马就答应了。”娉娉说,在这里,用每个月400多元的低保金,就可以抵充床位费、伙食费和护理费总共1800元。“对我来说就是免费的。”
每天的训练都记录
娉娉的床头贴着一张《托养人员基本情况表》,分两部分:一部分详细记录着她的身体状况、平衡能力等级等信息;还有一部分是康复训练的要求,总共有六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和床上翻身训练等等。
现在,娉娉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6点多起床,7点多吃早饭,8点多就到一楼的康复器械室训练,活动活动手臂,练习练习手指,一般到上午9点半结束。
“康复医生告诉我,最好能把每天的训练项目都记录下来,。”娉娉的一个本子上,已经记了7大张纸。
娉娉的床头柜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子,一打开,里面都是一些康复器具,有拧螺丝的,有搭插木条的,有按开关的,还有转钥匙的。“医生说,这些叫家庭作业类训练器具,以后平时生活都用的上。”
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去年10月,下城区残联专门为娉娉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现在,浙江理工大学的两位热心大学生与她结了对,由他们负责教娉娉学上网,下载歌曲、电影等等本领。
一段时间下来,娉娉的打字技术、下载技术都有所精进。这次,她终于成功下载了影片。“今年,我也有机会看贺岁片了。”
“我在这里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娉娉说,这里有很多人关心她。不过,最要感谢的还是平时照顾她生活起居的朱阿姨。
“娉娉真的很懂事,每次让我帮忙总觉得是麻烦我。她也是这里的小老师,我们有字不会写,都乐意请教她。”朱阿姨说,最让她感动的,还是娉娉的好学精神。“她身体不好不能长时间坐,但是为了学电脑,她往往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别人歇一歇,她都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