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我面前的张鑫一头利落的短发,完全是个阳光大男孩的形象。“呵呵,刚去青川时因为用水不便,我和其他志愿者特意理了超短发,现在已经长了不少了。”张鑫笑着解释。
青川,张鑫和我聊天时总是不断提到这个地方。半年前,谁也没想到这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2008届的毕业生,会在赴美留学前夕报名加入浙江援川志愿者的行列。
因为担心张鑫的安全问题,父亲听到儿子报名志愿者的消息后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用“经济制裁”的手段:“去了青川,你的日常开销可就不能问家里要了。”但仍旧没拦住张鑫。“从听说地震发生那一天起,我就很想为灾区人民做点事,去当志愿者机会难得,我不能错过。”他告诉父亲,“留学,以后还有机会,读大学时打工攒下的积蓄也够我在青川待一年了。”
2008年7月15日,张鑫站在了青川的土地上。
第一次冬天洗冷水澡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灾区生活条件的艰苦仍出乎张鑫的意料——每天都有余震,让人提心吊胆;板房尚未修建完成,只能睡帐篷,帐篷里白天温度高达40~50℃,烤坏了张鑫从杭州带去的塑料制品,晚上热得12点以后才能睡下……后来搬进了板房,寒冷的冬天又马上到了,由于当地供水条件不是很好,洗热水澡完全是奢望,张鑫二十多年来头一次在冬天洗了冷水澡。
“自从我去了青川,就没洗过热水澡。其实冷水澡洗多了就习惯了,我和同住的志愿者红杰最近还在比赛洗冷水澡,看谁先撑不住。”一想起这事张鑫就乐,“那里生活条件是很差,但我和其他志愿者总能找到诸如此类的乐子,比如晚上一起坐在房门口数星星。”
一天最多睡6小时
当然,张鑫和同伴们到青川绝不仅仅是去苦中作乐的。
逐渐适应了灾区的生活后,被安排到青川经济和商务局的张鑫忙得昏天黑地,要四处招商引资谈业务、还要开车、写材料……有一次,张鑫下午3点载着同事从广元出发,6点赶到成都,没顾上吃饭就和客户谈业务,一直谈到晚上11点多,12点起程回广元,次日上午8点,他又在去竹园的路上了。到青川之后,张鑫开车跑了5.4万多公里,一天最多睡6个小时,有时累了就在车上眯一会。“所以我现在睡眠质量特好,躺下就能睡着。”张鑫打趣说。
除了日常工作,大多数志愿者的休息时间也排得满满的。张鑫有空就会去帮附近忙着建自建房的农民订竹板,每逢周末,还要去回龙小学给孩子们上英语兴趣课,发现当地孩子因为英语基础差提不起学习兴趣,张鑫还自掏腰包,买来小礼物激励孩子们。
最记挂青川的孩子
当许多大学毕业生为工作烦恼时,张鑫却将半年后自己将结束志愿者生涯,成为“待业青年”的问题抛诸脑后。在别人眼里已经错过了最佳就业时机的张鑫,现在最记挂的是青川那个跟他说“没事”的孩子。
在青川,张鑫因为是志愿者,总能得到青川人的特别照顾,买火车票时有人帮忙指点;震后路况不佳,张鑫开车时不小心蹭到了一辆出租车,要给司机维修费,可司机不肯收,费了半天劲才把钱塞到司机的口袋里,没想到晚上出租车司机买了一大堆的水果送到了张鑫的屋子里。
“青川的人民非常的淳朴,小孩也特别的单纯。”张鑫告诉我。他有一次在十字路口拐弯时,因为被前面一辆车挡了视线,迎面一个骑自行车的小男孩撞了上来。“我立马下车,查看小男孩的情况,虽然没受伤,但看得出来很痛,周围的路人告诉孩子,我是志愿者,是来帮助青川的,有不舒服就说出来,可小男孩却摇摇头说没事。看到他的自行车撞坏了,我把身上仅剩的100元给他,他不肯要,我硬塞到他的口袋里,我向他要住址,他又不肯告诉我。后来我专门买了书包和牛奶去找过他,但一直找不到。”
张鑫说,现在包和牛奶还在他汽车的后备箱里。
张鑫在青川的日记:静夜杂思
冬日的青川没有想像的那么冷,只是被一群只感受过零下一点点温度的人给夸大了。对于从小北方长大,又在杭州磨砺了四年南方式的阴冷之后的我,确实不算什么……掐指一算来青川真的马上就要半年了,每逢和红杰(另一名浙江大学生志愿者)两人行走于青川的大街土堤上都会有对这片土地的怆美感慨不已的思绪。可能走路的机会比较少的缘故,我很喜欢两个人走在有点呛人的马路上,看看干净、透彻、湛蓝的天,贴上几片云朵,好似自己回到了孩提时光,那种干干净净、彻彻底底的生活,或者说日子……我真的是折服于这片干净透明的夜空了,每颗星星或明或暗,或静或动都讲述着它们自己的故事,经历着它们自己的生活。正如我们一样,回想刚来青川,红杰经常会和我在帐篷外盯着这一尘不染的星空发呆,想着各自的事情,回忆着各自的回忆。
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又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上帝造物,造物弄人……在这片布满疮痍的美丽、安逸的土地上,我用自己最金贵的时间来经历和体会这周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