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聚焦2009年“两会” > 省内媒体报道 正文
[钱江晚报]代表委员聚焦民工子女的教育、心理问题

  昨天上午,省妇联副主席金敏等14位省政协委员带着慰问金和棉被、食用油等年货,来到古荡东区,给从安徽来的徐星平一家拜早年。 吴煌 李震宇 摄

   浙江在线01月18日讯 昨天上午,当省政协委员金敏抱起安徽民工徐星平才几个月大的小孙子,本来哭闹不止的小家伙停住了哭声。作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下一代,等待他的,也许是和父辈完全不同的新生活。在这次省两会上,有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议案提案不少,他们的教育问题、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他们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都成了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这些生在农村、长在城市的“新城市人”成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对象。

  政协委员金成胜:

  破藩篱,激活他们的自信心

  “农民工子女有较重的自卑感,多数没有当地社会认同感。”省政协委员、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成胜通过一次对义乌农民工子女的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把这些结论和建议都写进了一份名为《加强关注我省农民工子女问题》的提案里。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正在一步步解决。但是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大家关注的还不多。”金成胜委员说,“调查证明农民工子女并没有因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提升自我评价。很多农民工子女在城乡二元差距的矛盾中感觉到‘在老家受穷,在城里受气’,他们的城市生活并不幸福。”

  “最大的关爱不是同情,而是尊重。”金成胜在提案中,建议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户籍墙”,用各种途径让全社会理解关心和尊重他们,提高归属感,激活他们的自信心。

  政协委员周谷平:

  “9+1”,让他们落脚城市

  “所谓‘9+1’,就是为民工子女们提供九年制义务教育外,再给他们专门安排一年左右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昨天上午,在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人文浙江”座谈会上,搞了三十年教育的省政协委员、浙大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周谷平说。

  周谷平一直在关注着进城打工者们的下一代。他们在城里接受义务教育尚且不易,可接下去呢?“如果想继续在城里念书,不光户口是问题,费用也成为巨大压力;而再回到农村老家去念高中,孩子们也可能一时无法适应突然换个环境。”

  周谷平曾经做过简单了解,发现不少打工者下一代选择的是找工作,可他们最缺少的,恰恰也就是技术和能力。这些孩子在找工作时是最弱势的群体。

  上海团市委曾做过一份针对这部分年轻一代的调查,81.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然而近半数的人只能承受每年200元左右的培训费用。

  “所以,我在想,能不能政府牵头,为打工者们的下一代再做一件实事:免费或者低收费,给孩子们一个学习专项职业技能的机会。”周谷平提出了“9+1”的想法,给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一个更好的留在城市里的机会,也是对他们父母为这个城市辛劳付出的一个回报。

  人大代表王茂法:

  为他们建专项教育资金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一直是人大代表王茂法的关注点。昨天,他向大会议案组提交了一份关于要求省政府建立外来务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的建议,建议省政府设立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对在区级学校就读的民工子女进行专项补助。

  建议成文之前,他以温州市龙湾区为点,问政府,问学校,问家长,问孩子。结果是,龙湾区工业园区内仅有的一所学校,无法容纳近4万名适龄儿童入学,而这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占了一大半。王茂法说,他了解到,当地政府由于财政限制拿不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这样一来,很多非法小学校就冒出来钻空子了。 “有些孩子只能在简易的工棚、低矮的平房里上课,看了让人觉得很心痛。”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而对于一个人而言,他所受的教育也是左右他一生作为的关键要素。”因此,王茂法在建议中也提到,要取缔非法学校,建立公办民工子弟小学,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环境。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浙江所有公办中小学要敞开胸怀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
·民生篇:免除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
·在浙就读的民工子女超20万 教育环境不容乐观
·“黑校”开办4年终被停 900民工子女将何去何从
·全省第一所民工子女学校启用 500“候鸟”安新家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