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10日讯
企业遭遇全球性经济寒潮,政府的第一选择是什么?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企业,保护市场主体。
继去年年底推出被媒体称作最引人注目的“三不政策”等19条扶持民营企业的新经济政策后,2月6日,省工商局“万名干部联万家民企‘学送帮促’活动”启动,进一步助推民企应对挑战,提振信心,突围闯关。
为了帮助民营企业度过经济寒冬,去年省工商局出台了一系列的助动民营企业的政策,如7月份《关于落实保稳促调要求支持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新举措帮助盘活存量资本,拓展中小企业投融资新渠道;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等。又如《关于大力推进网上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制定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商品专业市场的提升和服务业水平的提高。
去年12月30日,省工商局出台19条名为“新经济政策”的《关于促进全省民营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的对企业“不处罚、不追缴、不吊销”的“三不政策”,成为浙江民企在经济寒流里捱冻时心中的“暖阳”。
“三不政策”是否会挽救了那些本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而违背了“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
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认为,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的规则,但是这个规则是不作为的托词,在处理经济危机过程中不完全适用。
“事实上这一次首先遭遇困难的企业并非都是弱小的企业,而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因此简单化的强调优胜劣汰是不作为的托词。”他说,危机来临,市场失灵,政府必须出手,要有救援的情怀,奉行企业人道主义,要像农民保护耕牛一样来保护生产力。
郑宇民表示,“三不政策”只是让企业有一个喘气的机会,让他们慢慢捱过风暴。相信好的企业都会立足于自救,他们会痛定思痛,总结教训,要成活必须得快转型,只有转型才能活得长久。
郑宇民说,站着就是尊严,活着就是胜利。如果浙江的民营企业大难不死,会更加自觉地转型,包括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市场调整,化危机为生机,把转型作为新生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