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答题——
“您觉得西溪怎么样,您对杭州感觉怎样?”面对记者的这道“必答题”,大家的回答各有特点。
“对西溪的印象:第一是喜欢;第二是喜欢了;第三是不想离开。”余华反问记者:“你去产业园看过没?看过就知道没有任何理由不爱上这里。”
“杭州不但漂亮,杭州人还聪明。”刚下飞机的徐沛东,风尘仆仆却精神充沛:“我不是拍马屁,杭州聪明,不请企业家、明星入驻,却请了文化人,用现代文化创造新文化。”
知道国画家潘公凯是杭州人,有记者和他开玩笑:“您名气大,宣传杭州事半功倍,要多宣传啊。”
“我可是逢人就夸。”潘大师笑了:“我觉得杭州做得最好的就是城市建设,西溪多好啊,如果开发房地产,肯定赚大钱,却被政府保护下来用于长线投资,现在不就是一个聚宝盆。如果有个城市大奖,我觉得非杭州莫属。”
自由发言——
入驻杭州,又成为杭州的文艺顾问,虽然市委市政府没有要求大家做什么,但他们都已在摩拳擦掌了。
余华说:“国内还有人不知道杭州吗?杭州的宣传要面向国外。”他今年要做两件和杭州有关的事情:
一是请国外著名作家和摄影师,为杭州拍一本宣传册,连荷赛奖(世界新闻摄影比赛,1955年发起于荷兰,被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的3位评委都有兴趣;
二是请驻华的国外知名媒体,比如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等来杭州采访。
“他们以前采访过我,关系不错,我老是跟他们说,要想了解中国的政治,就得在北京住一段时间;要了解中国经济,得去上海;要了解中国的生活,就必须到杭州。”
轮到麦家,这个写“新智力小说”的作家,索性做了一个“第三人称”的发言:
“麦家其实就是个写东西的人,依靠勤奋写了一些作品,依靠运气得到了一些虚名。国内也有很多城市邀请他去,可他就是一意孤行来到杭州。
“杭州对麦家不错,他很感动也很惭愧,要减轻惭愧,他必须要多写好东西;但写好东西必须要心无旁骛,这让麦家挺惶恐的,不知道得到那么多能不能还出来,希望他的运气还是那么的好。”
习惯干幕后的朱海也像明星一样被推到台前:“都说庄稼接了地气,收成才会好;出去20多年的我,牛年终于回来了,有了家乡的地气,希望今年耕耘出更多的东西。
“我表个态,如果混不好,我会主动挪地儿;如果混得还成,还请父老乡亲叫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