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揭开蜀墅塘神秘面纱 今年将申报重点文保
2009年02月1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效仿都江堰筑水库
两年后,86岁高龄的王槐给村里乃至义乌人民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修造蜀墅塘,王槐因而被后世乡民奉为“塘神”。
84岁的退休干部王良炎收集了王槐与蜀墅塘的文史资料已经很多年,昨天他不顾年事已高,兴致勃勃地带记者走访了先祖留下的水利古迹。一路上,他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后塘王氏后人都耳熟能详的的故事:1186年的夏秋之交,义乌发生一场严重旱灾,庄稼田里的泥土硬邦邦的,裂开了拳头宽的口子,禾稻豆麦等庄稼都枯死了,这个秋天将没有任何收成。眼看着乡民们居住的村庄将变成饥荒之地,王槐遥想蜀中(今四川)当年李冰所筑之都江堰,泽被万民,使得四川中部成为富庶之地、天府之国。这从后来蜀墅塘的命名可以得到印证。
要解除旱情自然要有水,天上的水如何能够收集保证灌溉,地上的水源都如何积蓄起来呢?正巧一位永康籍好友(后人称为“康候”,是个老道士,也是个水利专家)来访,他和王槐通过多方勘察,选择了塘山,并利用塘山边上一处飞来山三个山包呈梯形排列的地势,定址现在蜀墅塘的位置。于是王槐带领乡民捐资疏浚水塘,依山筑堤,东西凿石开斗门,终于建成一个水库的雏形,有需要的时候随时蓄泄以利民,还给它取了这个好听大气的名字“蜀墅塘”。“蜀即效仿都江堰,墅是古代建筑‘亭台楼阁墅宫殿’中民间可以建造的最高规格,说明当时这个水库的‘级别’很高。”王忠解释道。
《蜀塘王氏宗谱》画着一幅《蜀塘之图》,王忠按图索骥带记者走了一圈。他一边走一边介绍沿塘的古迹和风景:“因为改塘变田,蜀墅塘现在的水面面积比以前略有缩小,解放后在其北面增建了一个现代水库,集雨面积达到了24.6平方公里。蜀墅塘以飞来山作为天屏障,靠山筑坝;塘堤中段的底部建有人工放水用的硎井;塘坝东西两砌建有渠道,可以调节库容和泄洪;下游的灌溉分水系统分为三枧九川,各枧都设堰建坝,开渠引水。”
比古月桥还老的桥
“三枧”从上游到下游分别叫做横塘枧、清丝枧和叁枧,后朝又增建了官枧。清丝枧利用天然岩石建筑了数丈高的拦截坝,分筑三条引水渠,并利用水力凿有水碓,解放后据此建起了小型发电站。
叁枧是蜀墅塘水利系统主要的泄洪通道,建有鱼梁坝(河堰),梅雨季节大量洪水从这里排入义乌江。河堰边上的三枧桥是由石梁搭建而成,桥面由6根长4米宽50厘米的条石组成,两个桥墩也是整块条石组成,呈“兀”字型。别看石桥总长不过12米,却是当年金华步行至东阳的通道之一,也是连接倍磊与佛堂、赤岸等地的主要通道。更牛的是,它建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比义乌著名的古月桥还早了11年,号称义乌有史可查最早的桥梁。令人痛惜的是,去年端午节的一场大水将这座800多年前的古桥桥面给冲断了。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石磊 文/摄
编辑:
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