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康奈集团采取“节能降耗”等有效措施,让企业持续发展。据新华社
浙江在线02月16日讯
温州民企能活多久?2.9年?3—4年?或者更短或者更长?一份最新出炉的《温州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研究》,首次对当地民企的平均寿命作出解答:10.99年!为什么这一数字高于全国民企和全省民企的平均寿命?温州人凭什么能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依然占据着全国民企的领头羊地位?
而在温州当地,这份报告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这10.99年代表着,温州民企生存于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忠强说,“这10.99年又不代表什么。转型升级的道路,很长很艰难,但必须走下去。”
10.99年,温企整体创业激情依然高昂
30年前,温州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遍地开花。时至今日,温州共有7万多家民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舞台上一支呼风唤雨的队伍。2007年,潘忠强和温州市工商学会秘书长黄晓忠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对温州民企作一项调查研究。
“企业生命周期的完整演绎,一般需要经历25年左右,而在国内,很难找到像温州这样起步早、而且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大面积区域性的民营经济特色的地区。”潘忠强说。
2007年,温州市工商局、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温州大学联合组成了“温州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专项研究课题组”。黄晓忠告诉记者:“样本依据主要是工商部门‘经济户口’数据库中的企业注册和注(吊)销资料,其中包括已经‘死亡’(即正式注(吊)销企业)和‘活着’(正在经营的)两种存在状态的企业,另外还对几十家企业、行业协会进行了访谈。”
以此为基础,课题组选取较有代表性年份进行测算,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函数计算,最终得出结论为:温州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在10.99年。
来自温州市工商局的数字显示,去年全年私营企业新设数达10011户,比同期增长6.72;全市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69户,同比增长44.8%,在复杂多变的2008年,尽管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但温州民企整体创业激情依然高昂。
研究显示,注册资金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最低,其死亡率也最高。而注册资金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死亡率最低,只有1.24%。
行业不同,企业寿命也有差别。研究显示,阀门与民用电器行业企业存活较长,仅计算已经注(吊)销企业的平均年限都超过了10年。而五金洁具、制笔两个行业,企业的存活期在5年左右。
课题组还将温州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初创期、发展期、稳定期、衰退期和死亡期(或再生期)。温州现存民营企业中有99%处于初创期和发展期,在稳定期的民营企业仅占0.8%左右。而按正常顺序进入衰退期和再生期的民营企业属于少数,更多的是在初创期和发展期中,就出现了衰退和再生。
而此前,相关机构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民企平均寿命为2.9年或3.5年,浙江省民企寿命也不超过7年。显然,温州民企属于“长寿”型了。
机制不灵管理粗放:全国民营普遍短命
没有一个国家的民营经济在20年内取得像中国民营企业这样的成绩。然而,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似乎也不长。一般民企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在2-4年,之后要么倒闭、要么长期停滞徘徊。中国企业专门调查机构慧聪国际资讯小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年半。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2005年编写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称,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
有人分析认为,民营企业的价值观依然是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企业运作中最缺乏的就是契约和信誉精神。对人才的政策是“闲置”,人才频繁流失现象,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战略计划薄弱,只谈“点子”、不谈“战略”,只考虑“现在”、不考虑“将来”。民企老板素质不高,先天不足。凡此种种原因,都导致了中国民企走不出“寿命短、长不大”的阴影。
在2006年,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透露,全省民企的平均寿命仅为7年。全省拥有18年以上历史的民企仅占0.355%,有20年以上历史的更少。这一数据显示,在从由“民企大省”向“民企强省”转型过程中,浙江民企的生存特点决定了生命的可延续性。
我省以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浙江民企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接近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而且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占比达6成以上。这类企业的技术含量低,利润较薄,进企业门槛也不高。虽然企业主都想通过设备技术的升级换代来提高竞争能力,但受制于主客观条件,往往难以达到,加上粗放型管理,民企寿命自然长不了。许多股份制民营企业事实上都是家族企业,这样的股权结构不但影响到职工的积极性,加剧了劳资矛盾,更主要的是“公司制”背后形成了一个排他式的封闭的权利集团,拒绝外来人才的进入,势必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