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潘公凯
身份:著名国画家、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代表作品:专著《潘天寿绘画技法解析》,作品集《静水深流》
现居住地:北京
新家设想:创意工作室,装修实用就好
不求奢华,
简单实用就好
浙江在线02月19日讯
在动辄300多平方米的名人居住群中,潘公凯的房子比较小,只有180平方米,这也正是他选择这个房子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他将在这里成立一个创意工作室,整个房子都会变成创作场所。无需日常起居之用,潘公凯不想房子的面积过大。
身兼数职的潘公凯可能是这些名人中最忙碌的人之一。在他看来,文化名人几乎都是拼命三郎,在飞机上也要干活。正因为如此,入住西溪后自然也不能懈怠,除了观赏美景,最重要的还是干活。
至于工作室的装修风格,潘公凯直言自己还没有想好,会把具体的装修方案交给杭州本地的设计公司负责。不过,因为整个房子都是供创作所用,所以装修不需要奢华,一切以方便工作为宗旨,简单实用就好。
作为中国国画的领军人物,潘公凯的创意工作室自然是无数画家向往的地方。这个工作室将由哪些人组建而成?对个人资质有没有设立统一门槛?这些问题,潘公凯还没有最终定案,但是整个创意工作室将围绕具体的创作主题展开,在全国范围内网罗合适的对象。因此,工作室的人员并不固定,从长期来看有可能会广揽各路精英。
同样不固定的还有潘公凯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因为社会活动繁忙,相对于作家来说,他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可能更少一些。但是,如果创意工作室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他也会在这里多留些日子。
吴山明 创作第一,住宅后门紧邻公共展示区
吴山明的寓所位置最靠前,称其为整个美宅群的门户并不为过。
从“小区”大门进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翠竹夹道的石板路,精致平整,上面还雕刻着花纹。沿着石板路一直向前,一阵野草花的气息变得浓郁起来,里面还夹杂着丝丝潮湿的味道。这时驻足北看,恰好就是吴山明“美宅”的所在——在石板路和一座小木桥的交界处,端坐着的是一幢两层小楼。
大,显然是这栋小楼给人的第一感觉。纵向拥有5个普通房间的长度,进深也至少比普通房间大1倍,内部空间是框架式的,没有做太多的分隔。除了白色的混凝土墙体,这栋小楼的其他部分全部采用落地玻璃设计,就连斜屋顶也装饰了玻璃,使得原本就十分宽敞的小楼更显通透。
小楼二层专门设计了横向打通的露天阳台,正好可以把楼前一方水网交错、河渚重叠的自然美景尽收眼底。从阳台远眺出去,西溪的美景正从脚下延伸开去,因为刚刚下过雨,烟水之色更显朦胧。在一个雨后的清晨,颇有几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
吴山明之所以选择这幢小楼,当然不完全是贪图美景,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寓所后门正好就是园区的公共展示区。公共展示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设有一条由玻璃围成的长廊。在这个公共展示区内,所有入住的名人都可以举办各类活动或者作品展示。勤于创作的吴山明干脆选择与其比邻而居,后门就连着这个公共展示区,方便工作。
程蔚东 墙边一座河埠头,门前百年柿子树
程蔚东的住所和余华的房子隔河相望,中间有一座木桥相连。一棵百年柿子树,一座青砖河埠头,一面黄砖墙,也成就了程蔚东住所独具的韵味。
这棵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柿子树,在小楼的左前方,就因为这棵柿子树,程蔚东相中了这套房子。尽管初春的柿子树只剩下树杆,但那份粗粝和自然在向空中自由舒展的枝干中显露无遗。了解西溪的人,正如程蔚东,都会爱上柿子树。当西溪还是一幅处处渔舟的水乡,高高低低的柿子树立身在大大小小的水荡之上,一到早秋便挂满了一树树的红,鲜艳欲滴。据说,那时的人们如果来到西溪,看到当地农人正在采摘柿子,可以随意讨要几个,尝一尝那满嘴的香甜。如今,渔舟所剩无几,农人都已迁走,唯有柿树仍在,留住了西溪的一缕魂。
一堵黄色的砖墙,正好把这棵百年柿子树围住。黄墙之外,是用青砖建造而成的小河埠头。站在埠头上,脚下就是西溪的水,如果能在边上泊一条渔船,加上墙头探出的柿子树杆,这就是西溪最原汁原味的生活了。
看看他们未来的家
西溪较之西湖,别有一番味道。一方西湖,十里白堤,让无数寻梦的文人雅士固守了千年。而西溪,河渚交错、渔庄烟水的野趣,以及骨子里那一派空明的气魄,对造梦的人来说,可能是更好的栖身之所。
也许是机缘巧合,或气味相投,西溪湿地日前迎来了很多新时代的造梦人——国画家潘公凯、吴山明,音乐家徐沛东,作家编剧程蔚东,作家余华,导演冯小刚等12位文化名人,他们都在此地拥有一套独立创作室,进行创作和作品展示,同时还可供日常起居之用。那么,究竟这些名人的“美宅”长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