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竺可桢先生曾有过一系列极为精辟、深刻的论述,“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吾人的理想,科学应取的态度应该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谈谈你对浙大院士论文造假的看法,如果你是浙大校长,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这是上海交大最近自主招生时所出的一道面试题。许多浙大学子对此感到无法接受。纷纷表示:“上海交大这事就太不厚道了”,甚至不少同学翻出了上海交大的“旧账”,如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汉芯造假事件、高考秘密录取名单泄密事件等,声讨上海交大也曾造假,提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类似的考试题目回敬对方。(《青年时报》2月18日)
浙大学子这种顾惜母校声誉,为“尊者讳”的心情可以理解,或许也不无可敬之处。但仅仅为了区区一道面试考题,就指责兄弟学校“太不厚道”,乃至大翻后者旧账,委实不必,有失当代大学生应有气度与胸怀,更与大学的精神品格、目标价值颇不相称。
关于此,浙大前校长、我国著名教育家竺可桢先生曾有过一系列极为精辟、深刻的论述,“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大学教育之目的,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吾人的理想,科学应取的态度应该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确实,“浙大院士论文造假”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绝非浙大一所大学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不是大学本身的问题,而是一系列复杂社会问题弊端在校园的集中反映。这其中就包括“大学教育体制的问题”、“科研评价体制的问题”、乃至更宏观的“政学关系”、“商学关系”等等问题。但恰恰也正因为这些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作为“海上之灯塔”、“社会之光”(竺可桢语)的大学和其中的大学生,尤其不能畏缩回避,而必须敢于直面,并以“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蕲求真理”的态度去思考、探求它。
最近,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提出20个问题,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就涉及不少与大学教育直接相关的问题,如“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如何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
显然,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直面并深入反思剖析诸如“院士论文造假”这类就在身边的典型性事例,上述这些事关教育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便很难得出“真伪是非”的结论。同时,也将会不断继续流失“独立不阿”、“蕲求真理”的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