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钱:买家卖家、网店实体店默契合作
有意思的是,“水煮核桃”也曾找小燕帮忙套现。秋冬季炒货生意好,资金周转快,套现可以多得一笔流动资金,二来两笔套现“对冲”,4张不同银行的信用卡进进出出,不容易被银行发现猫腻。
每到月底,她们俩就默契地上网留言,各自操作,帮助“战友”套现1万元。“水煮核桃”受此启发,干脆在自己的网店里面兼营“洗钱”。只要再到BBS和QQ群发些小广告,那些被账单逼急了的“月光族”会主动找上门来。为了表示对小燕的谢意,“水煮核桃”没有收过小燕的手续费,直到突然失踪于网络。
由于网络账户单次充值金额常有限制,因此实体店提供的套现服务更受欢迎。在颐高数码广场,我们问了一些摊位,但凡没有拒绝我们的,报的费率一般是2%以下。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信用卡套现”,都会出来上百个提供套现服务的网址链接,区别只是手续费的高低。
几乎个个“套现公司”都声称自己“最专业”、“最安全”,拨通电话,对方都摆出一副专家的派头,说起套现花招滔滔不绝;服务态度也都很好,只要约定时间,就有人陪同套现,甚至上门服务。
他们对套现振振有辞:“套现本来就是信用卡的功能,你去商场消费,难道不也是把虚拟的额度变成可以花的钱?”
他们还很“好心”地劝诫:“ATM机直接取现只能取信用额度的一半,而且还有手续费和每天万分之五的利息;POS机刷卡套现却可以全额取现,享受最长56天的免息期。你可以花最少的钱过上时尚体面的生活。”
他们真的那么好吗?
警示:套现可能变诈骗新计
杭州朝晖路派出所沈警官曾经调解过一起信用卡网上套现纠纷:买家小李想套现2000元,但是又对卖家不放心,要求先套200元试试看,结果卖家不肯垫付。双方都投诉对方是骗子,闹到了派出所。
这还算小的,一家被查处的名叫“钱途投资”的套现公司曾宣称:如果有某银行的信用卡,就算刷爆卡我们也能办空卡分期贷款,一般可做额度的1.5倍。
警方提醒,这样的套现服务可能是虚假的,就算能办到也包含了很大的风险。有些犯罪分子就是利用办卡人的身份套取身份资料,用你的隐私资料激活账户、改密码,然后占用你的新信用卡,套现以后拿着钱消失了。最后收到债务账单的却是办卡的你。这样的事,在过去几个月里本报曾多次报道。
银行:事后监督,难以防范
“年轻人年收入一两万,七卡八卡的额度能有20万到40万,消费水平远远超出他的支付能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的银行签约商户管理员表示,非法套现的商户是他们的重点打击目标,发现一个就立即取缔一个。但这只是事后监督。
一位国有银行的部门领导私下承认,套现问题存在已久,但是根据现行的银行卡管理条例,套现算是违规不违法,银行要控制个人用户过度透支的风险很难,一是数量标准很难界定,二是没有处罚的法律依据,三是监管成本过高。他认为,个人套现的行为应该是工商部门和公安机关来打击更为“名正言顺”。
记者就此联系了有关金融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使用的《银行卡管理条例》是10年前制定的,新版《条例》草案在2006年已经拟就,目前仍然在讨论中,其中已经有了重罚信用卡套现的内容。
就在2008年11月28日,公安部和人民银行刚刚举办过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公安部及中国银联正配合最高法和最高检出台惩治信用卡套现及非法中介的司法解释,为打击信用卡套现提供刑事执法依据。信用卡恶意透支催收程序和催收记录的法律效力界定也将出台,为银行卡案件立案和侦办提供可有效操作的法律准则。
谁为套现走钢丝
当记者看到小燕套到现金那个如释重负的样子,想到她为了套现受刁难、忍气吞声的历程,不由地想起了“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诗句。
没有稳定的收入,套现好比走钢丝,随时会“断线”。捉襟见肘的经济窘境,暴露的是脆弱的金融抗风险能力。刷卡套现,主观上并非信用诈骗,客观上却殊途同归。
账单最终是要还的。谁去还?什么时间还清?万一还不出,承担坏账的又是谁?
1997年金融风暴以前,香港银行滥发信用卡问题同样严重。据香港政府统计数据:2002年申请破产保护的人中,有2/3持有8到10张信用卡,他们的贷款额达到月收入的50倍。现在,我们似乎正在重复走这条老路。
信用卡,在整个金融支付范围内,支付量并不大,但是支付笔数最多。这样一个大众性支付工具的推广和对违规、违法、犯罪行为的抵制打击,需要所有持卡人和政府作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