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3日讯
在近日由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举办的长三角“迎世博”扎灯大赛中,东阳市画水镇许宅村35岁的村民许健明和正在杭州读大三的许宾联手打造的东阳针刺无骨花灯吸引了众多专家的眼球,获得金奖。
昨天上午,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龚明伟兴奋地告诉记者:“要知道,海宁硖石、仙居皤滩等著名灯彩都参加了此次大赛,与兄弟县市的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比,被列入金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东阳针刺无骨花灯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获此殊荣实属不易。”
一
针刺无骨花灯由纯手工制作,“针刺”是指在灯壁上刺有密密麻麻规则的针孔,“无骨”是指不像其他灯那样有篾条等做成的骨架,全是用纸裱贴而成。由于它用多种彩色纸制作,并配有花草、鱼虫、人物、吉祥词语等图案,所以又称“花灯”。“画水许宅花灯以及巍山、马宅等地的百子灯、子蓬灯,都是东阳针刺无骨花灯中的佼佼者。”据龚明伟介绍,东阳针刺无骨花灯历史悠久,其特点是灯品通身不用任何材料做骨架,而是由制作者依据造型,裁出灯片,用绣花针在灯片上刺出图案,再制作成不同的组件,贴粘合拢成花灯造型。
据东阳针刺无骨花灯的申报材料显示,巍山的针刺无骨花灯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当时,巍山镇附近的百姓为了纪念明太祖,就集资在白岩山上建造了一座寺庙,开始的时候,村民们提着灯去朝拜。后来,随着年代的推移,人们对灯笼的制作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精美的“针刺无骨花灯”。村民将花灯挂在毛竹枝头,一枝上挂十几盏为一蓬,迎着去朝拜,因而被称为“子蓬灯”。而画水镇许宅村则从明代天顺年间起就有迎“许宅花灯”的传统,主要是以针刺无骨花灯结合走线木偶,安放在板凳上以板凳龙的形式演出。近年来,以针刺无骨花灯为主体的“许宅花灯”,多次受邀赴京、沪、杭等地参加表演或比赛,获奖无数。
据介绍,东阳针刺无骨花灯工艺独特,风格别具,造型别致,手工精湛。花灯根据精密设计,裁好数以百计不同形状和色彩的纸块,粘贴、组合成灯具造型。其次,东阳针刺无骨花灯在取材上与众不同。为了让整件工艺品不失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改进后的东阳针刺无骨花灯采用了宣纸裱褙的工艺,即把若干层宣纸裱一层彩纸或绫、绢。用这种材料做成的花灯,既能透光显色,又能平衡地支撑起一个造型。第三,在灯的图案装饰手法上,东阳针刺无骨花灯也有别于其他灯类的绘画装饰。它是在灯片上用规格不同的缝衣针,以精良多变的针法,刺出密密麻麻的规则灯孔,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山水、人物、花鸟、动物、缠枝、花草、书法作品等,因此东阳针刺无骨花灯的针刺功夫,要求针孔细密匀称,针法排列有序。东阳针刺无骨花灯的第四个特点就是每盏灯都可以是一件单独的工艺品,可以当装饰品,像台灯一样放置案头,也可像许宅花灯一样用于迎灯。
二
“许健明和许宾制作的花灯,一改人们对传统针刺无骨花灯的印象。他们通过精准的计算,使一盏灯有上百甚至数百个灯面,凹凸成像,错落有致,既美观又增加了灯的牢固度,突破了针刺无骨花灯宜小不宜大的限制,体积最大者高达2米;在装饰上融入了剪纸、绘画、雕刻、刺绣等,特别是针刺借鉴国画技法,使图案虚实、远近、浓淡相宜,大大提高了白天的观赏性。他们还研制出可以摆放的花灯如茶壶灯、花瓶灯等等,丰富了东阳传统灯艺的内容。”龚明伟说,画水镇许宅村的许宾,今年才21岁,现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读大三。许宾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与传统灯艺结合,对针刺无骨花灯进行了工艺改良,而这正是东阳针刺无骨花灯“脱胎换骨”扬名上海滩的重要原因。
许宅村里制作花灯的氛围浓厚,许宾从小就对传统灯艺很感兴趣。2007年,他拜村里的花灯制作高手许健明为师,开始了对针刺无骨花灯技艺的探索。从一开始,许宾就认为花灯的设计制作也应该根据时代的进步而改进,而这是年轻的花灯制作继承人应该完成的任务。2008年,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中,许宾特意到仙居、义乌等地考察无骨花灯的工艺。“通过考察发现,不同地域的花灯虽有共同的特点‘无骨’、‘针刺’,但又有不同的特色,如仙居花灯主要融入了凿刻艺术,灯体小巧;义乌花灯则与剪纸艺术结合,于是我结合各地特色进行了改良。”
许宾的研究也得到了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和村里的鼎力相助,当东阳市文化馆接到“迎世博”扎灯大赛的参赛通知后,就将这一机会给了许宅村,由许健明和许宾联手制作花灯参赛,并最终获得了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