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5日讯
因为一张奇妙的“超亲水膜”,啤酒、墨水甚至地沟水,各种各样的污染水,经过一台净水器净化处理,流出的都是可饮用的纯净水。这项技术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陆茵教授,是该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近日,笔者带着一份好奇心,采访了陆茵教授。
陆茵非常通俗地解释了这种“膜”:它就如一个筛子,能把水中的细菌病毒和杂质过滤掉。一根头发丝的直径为1毫米,细菌的直径一般是零点几微米,而膜中的小孔是零点零几个微米。“膜”中所有的孔都不能超过这个直径,如果一张“膜”中有几个大点的孔,细菌和杂质就能过去;一张膜至少有十亿个微孔,因为只有“膜”中的孔足够多,才能有一定的过滤量;安装在净水器出水口底部,能过滤几乎100%的病毒细菌和其他微小杂质……
陆茵说,这种膜的另一个优势是亲水性,以前的膜材料是疏水性的,必须借助外界巨大的压力方可完成。要达到一定的压力,就需要一定的设备来加压,这样耗能大,投资大。他们研制成功的亲水膜,是一种高分子过滤材料,具有极强的亲水性。
什么是亲水性?比如餐巾纸比打印纸更具亲水性。这种亲水膜在低压下就能过滤水中的细菌,一般的自来水龙头的水,就能直接在净水器中过滤,无需额外的压力装置,大大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成本。
在3年的研发过程中,团队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陆茵的合作者是浙江大学徐志康老师,是她读研究生时的老师,在合作做这个项目之前,他们就曾有过多年的合作经历,因为都是做膜的。在膜的研发方面,浙江大学和宁波大学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分别做出了亲水膜,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陆茵应该是一位事业有成的教授,但她却说自己并不属于事业型女性,她说,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执著地做下去。比如膜处理技术,她从1997年就开始做膜。她的体会是,一个人如果能坚持十多年去做一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一定会有所创新和突破的。她这次获得成功也是自己十多年研究积累的一个升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真算是十年磨一“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