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30→15→10→6
他们这样脱颖而出
直到昨天之前,6名年轻的正职干部拟任人选都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转正”。这一步步走来,感觉与以往的程序有些不同。归纳一下,可以用一组渐变的数字来表示:279—30-15-10-6。
这次选拔的一个明确标准是:以不明确具体岗位形式,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任职资格规定,政治坚定,能力突出,领导经验丰富,作风民主,群众信任,清正廉洁,现任市管副职满2年以上(2007年2月前任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48岁以下(1961年2月1日后出生)。符合这一条件的,全市有279名干部。
首先,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由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推荐,另外还以抽签的形式邀请60名市党员代表参加,从符合条件的279名现任副局级领导干部中,民主推荐30名建议人选作为考察对象。需要特别说明,这是当场选出,没有时间搞小动作哦。
然后,实施组织考察。市委组成若干个考察组,再次抽取20名党员代表参与,由市领导带队,对30名考察对象进行考察。考察实行定性和定量(学历、基层工作、奖惩)结合,通过对考察对象个人基本条件的量化评分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综合分析等情况,全面考察评价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情况。
接下来是市委全委会民主推荐。将30名考察对象的考察情况、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推荐票数、个人基本条件量化计分等,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同时,召开市委全委会,从30名考察对象中民主推荐出15名提交市委常委会票决的人选。
再就是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将15名人选的考察情况、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和市委全委会两轮民主推荐票数、个人基本条件量化计分,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提交市委常委会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确定10名提交市委全委会票决的建议人选。
接下来就是昨天的会议——由市委全委会差额票决。这次也用抽签方式再邀请30名市党员代表参加。由10名建议人选按照抽签顺序依次向市委全委会成员和市党员代表进行陈述,并回答有关问题,然后按照市委全委会成员90%和市党员代表10%的权重比例,计算得票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最终产生6名市管正职拟任人选。
此后,再由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6名拟任人选的任职岗位,并按规定进行公示。
也就是说,这6名干部取得了担任正职领导的资格,另24位干部也将被列入后备干部,重点考察培养。
访谈
两轮推荐两轮票决
全省头一回
采取“两轮推荐、两轮票决”方式选拔市管正局级领导干部,在杭州是第一次,在全省是首创,在全国也是没有的。
那么这次选拔究竟首创在哪里?
首先要说的是初始提名。杭州市委组织部长于跃敏介绍,以前干部选拔都是小范围推荐,而这次是充分放权给广大干部群众,大家都有投票权,而那30名首轮胜出的干部也都不是自己报名的,而是经干部群众推荐产生的。
另外,这次选举一路都是差额选举,有差额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比较。“推出这次选拔方式,我们进行了3个月的前期准备,学习了兄弟城市的经验,然后推出有杭州独有的办法。”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震范补充说。
这次还充分发挥了党员代表的参与监督作用。“第一轮我们选出了60名党员代表一起投票,在考察阶段我们又邀请了20名党员代表,这次也有30名党员代表参与全委会,这么算起来,共有100多名党员代表直接参与了这次选拔。”于跃敏还特别说明,这次保密工作做得特别好,党员代表是抽签产生的,参会前根本不知道自己参加的是什么会,投票也是现场进行,“连发短信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呢,所以也不存在拉票现象。”也正是因此,从年前推出这次选拔到现在,组织部没有收到一封举报信一个举报电话。
放权并不是说说的,这次记者全程目击,发现也正如组织部说的:“连书记、市长都跟大家一样,只有一票的权力呢。”
前一天才知道
自己进“决赛”了
昨天,记者发现10名候选人中,很多人都是到了前一天才知道自己进了最后一轮的“决赛”。杭州市建委副主任朱党其就是其中之一。
“这次选拔跟我以前经历过的都不一样,我们没有自己报名。”所以,直到1月13日,组织部通知他,进入了30人候选名单时,他才知道这回事。然后,又一直没有动静了。“昨天,我第二次接到组织部电话说,我进入了最后10选6阶段,我才知道这事的进展。”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记者多方了解才知道,这次的淘汰方式有点特殊,只有遭淘汰的才会被叫去谈话,而顺利入围下一轮的反而很闭塞。最多是在别人的闲聊中刮到几句:“你前两天有没有被叫去谈话啊?”“没有啊。”“那是好事,说明你进入下一轮啦。我谈了话了,被淘汰啦。”
另外,记者分析,这跟候选人之前签的《遵纪承诺书》有关,这份承诺书上写明了,要对在选拔过程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拉关系、托人情、搞宴请、送礼品等方式为自己为别人拉票的,坚决查处。是被推荐对象的取消被推荐资格;已经列入考察人选的停止考察,已经任用的采取先免职后处理等组织措施。
所以那段时间,有干部在开会的时候,也不左右寒暄了,甚至到了结束连边上坐的是谁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