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8:30刚定下
“按抽签顺序上台,每人15分钟,市委常委把主席的位子让给答题者。”
昨天下午2点,新侨饭店举行杭州市委全委会成员会议,62位市委委员(含候补委员)和30位党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内容是一场特殊的选拔——从10名市管副局级干部中,选拔出6名,成为市管正局级干部拟任人选。
选拔考题是上午8:30市委常委会刚定下的,10:00,分发给10名候选干部。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市园文局)党委委员、副主任刘颖是其中一名,“接到组织部通知,到新侨饭店报到,到了后给我们一张印着考题的纸,然后就被关进不同房间。”
考题大家都一样——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如何做好一把手?
房间里没有电脑,没地方查资料,全靠平时积累。
“按照要求,阐述时间15分钟,我在脑子里把现有知识组织了一下,然后口头过了一遍,看了看时间,差不多。”
11:30,集体吃饭。13:30,10个人统一在会议室门口待命,叫到号数,进去答题。
6个人脱颖而出
刘颖抽到的是“1”号,紧张吗?事后,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都笑着说,“台下都是比自己级别高、有经验的领导,不紧张是不现实的。”
选拔结束后,刘颖还保存着写着“1”号、被他对折了两次、藏在西服内侧口袋里的小纸片。
“学到很多,选拔让我更明白,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平时积累;而这样的选拔方式,也给了干部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信号。”刘颖说。
现场打分、投票后,公布结果,刘颖成为市管正局级干部拟任人选之一,其他5位是:钮俊(临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东风(杭州市委副秘书长)、凌志峰(淳安县委副书记)、朱华(萧山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党其(市建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市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主任)。
6位干部的具体职位,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后,一并向社会公示。
候选干部有三条硬杠杠
这次从1月12日开始的市管正局级领导干部选拔,是杭州人事制度的又一次改革,却进行得很低调。
“两轮推荐、两轮票决”,在会议召开前,很少有人知晓。
两轮推荐:从符合条件的现任市管副职中,经过全市领导干部会议(邀请党代表参加)、市委全委会两轮民主推荐;
两轮票决:组织考察后,对考察对象实行差额酝酿、差额上会,经过市委常委会、市委全委会(邀请党代表参加)两轮票决,确定市管正职拟任人选。
于跃敏解释,“之前对新闻媒体保持低调,是怕炒得太热,知道的人多了,容易出现拉票等问题。”
这次选拔,参加投票的党代表都是会前四个小时临时通知的,而且还不告诉会议内容。
这次选拔不设具体岗位,先选六人,候选干部有三条硬性杠杠——
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任职资格规定,政治坚定,能力突出,领导经验丰富,作风民主,群众信任,清正廉洁,现任市管副职满2年以上(2007年2月之前任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48岁以下(1961年2月1日后出生)。
大杭州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候选干部有279人。
279人中,选出30人,再到15人,再到10人,再到昨天最终定下6人名单。
选出的干部5位都是1968年生的
这次选拔,最大的创新是,解决了拟任重要职位人选由谁来提名的问题,这是干部选任的关键性突破。
原来干部的选拔,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哪里缺人,上报组织部,召开小范围民主推荐后,找合适的人“填”进去。
这次,第一轮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民主推荐时,就有256人参加推荐,包括市委全委会成员,市纪委委员,各区、县(市)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市级离退休老领导,以及用抽签方式随机产生的60名市党代表。实现了由组织或领导提名向群众提名,由个人提名向集体提名的转变。
昨天最后一轮选拔,参会的62位市委委员(含候补委员)和30位党代表,一人一票。市委书记和普通委员占同样比重,促进了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民主化。
“都说竞争才有活力,竞争才有动力,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变关门选将为擂台选将,加大了竞争力度。”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这次有5位干部都是1968年生的,都是40出头、年富力强,除了团市委干部外,杭州以前还没有1968年后出生的这一级别的年轻领导。”
这次选拔中,30名建议人选有24名未得到任用,这24名干部,市委将把他们纳入市管正局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
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今后,如果批量选拔干部,比如超过3人时,都将使用两轮推荐、两轮票决选拔;如果选1到2个干部,考虑到周期比较长、成本比较高,可能还会延续老方法。条件成熟的话,两轮推荐、两轮票决选拔制度要向区、县(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