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义乌、绍兴警方分别移送了一起合同诈骗案到当地检察院。案值一起1000万元,一起120多万元。
案子都发生在建筑行业,还有个相同点:两个骗子本来都是建筑公司的普通职员,摇身一变成了公司高层,这个身份让他们最终得逞。
案件1
蒋某,37岁,义乌人,案发前在义乌一家控股集团公司做施工管理员。
2006年11月,蒋某的公司在金华市区及汤溪镇投资的工程项目即将动工。被骗的陈老板,就是在这时认识蒋某的。
此时的蒋某,化身为浙江大学毕业的工程建筑设计师,名片也变成了公司高层——基础建设部主管。
他告诉陈老板,自己开了个小公司,想参加单位的招标,但要交1000万元保证金,自己手头没那么多钱,能不能借他一点。
蒋某还说,这个工程到最后肯定是他的,自己竞标后,随手一转,就是1000万。
陈老板是个生意人,也不是那么好骗的。他也去蒋某办公室“考察”,发现蒋某的确在这个公司上班(蒋某是施工管理员,有自己办公室)。
最终,陈老板同意借钱。期限为4个月。
但4个月后,蒋某消失了,陈老板报警。
案件2
41岁的马某,是绍兴一家建筑公司的施工员,临时工。
半年前,他开始虚拟自己的身份——公司一个大项目的负责人,并伪造了几份建筑项目承包合同,开始行骗。
他承诺沈老板,可以把安装项目包给他。沈老板相当感激,先后给了马某37万元保证金。
沈老板还介绍朋友给马某,马某以介绍生意为名,又先后骗走他们近100万元。
为何骗局得逞?
义乌经侦大队虞警官说,背后有个原因是民间借贷。
在义乌,民间借贷频繁,像陈老板经商多年,手头有点闲钱。他原本是想靠借出去的1000万元收利息。因为蒋某答应给他的月息是9分。这相当于1个月就有90万元利息。
此外,建筑行业一直有层层转包现象,陈老板也是听信了蒋某转包的谎言。
绍兴的案子,也是一个“转包”谎言引发的。
省公安厅经侦总队总队长黄宝坤说,合同诈骗案是今后可能多发的经济类犯罪案件的主要类型之一。今年,国家加大了基础建设投入,犯罪分子容易打着某些幌子,趁机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