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3月24日电 在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所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在本学期初发生了一千余名农民工子女因无法取得学籍,遭学校"劝退"的事件。目前,仍有800多名无学籍学生留在这所学校继续就读,但是他们的心无论如何安定不下来。
记者在这起事件中调查了解到,尽管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力图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获得义务教育阶段的"同城待遇",但仍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在无法获得学籍的情况下,在城市中读书,处在就学的"夹心层";而更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各种配套政策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义务教育制度在特定范围内也处于"夹心层"之中。这一现象在我国各个农民工输入大省普遍存在。
"劝退"风波凸显就学"夹心层"
今年两会召开之前,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回答农民工网友提问时指出,农民工子女上学将逐步实现与城市均等服务。而在杭州发生的一场"劝退"风波,凸显了标本意义:一些地方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相对滞后的制度规定和日渐增强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需求矛盾日益严峻,义务教育如何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成为一大难题。
这场"劝退"风波发生位于一所名为金沙学校的民办学校。该校地处杭州市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隅,位于杭州三个城区交界处。记者从金沙学校和下沙开发区社会发展局了解到,在去年8月31日,也就是金沙学校招生的最后一天,当天下午4点半,下沙开发区社会发展局专门派驻金沙学校的招生组结束了最后的招生工作。但在次日正式开学后,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所学校发现,几乎就在一夜之间,金沙学校暴增1100多名无学籍的学生。对此,金沙学校校长施和生的解释是,"我们已经向家长做了说服工作,但是要求入学的孩子实在太多,强烈要求孩子来学校上学,学校实在招架不住压力才违反了政策。"
下沙开发区社会发展局教育科的田建军告诉记者,为了规范招生工作,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曾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发现,这些一夜暴增的学生都是不符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工作意见》)、《杭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是学校擅自招收的,无法取得在在杭州就学的学籍。今年初寒假期间,金沙学校接受整改,劝退了247名各地学生,目前还剩余800多名无学籍孩子仍在学校就读。
但是,教育主管部门也显然不愿意硬性让学校勒令这些没有学籍而又不愿返乡的的学生们退学,所以金沙学校在其指示下,给予这800多名无学籍的"夹心层"学生一年的过渡期,过渡期中享受学籍学生同等待遇。但记者问及教育主管部门、校方和部分学生家长,大家统一的意见是,一年的过渡期将使一部分学生符合政策条件的继续就读。至于另一部分的学生是否就该执行硬性"劝退"回原籍?学生家长表示不同意,主管部门和校方却含糊其辞,只表示将"尽量做工作"。
制度设计的"夹心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最受许多学生家长质疑的就是所谓的"相关规定"。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沙学校学生家长说,"我们只需要孩子跟在父母身边有个照应,没学籍也没关系,学校在帮我们忙。但政府'相关规定'那么多,给我们带来的只有麻烦。"
对此,田建军告诉记者,市政府下发《暂行办法》与省政府下发《工作意见》基本精神一致,在2008年4月份杭州市政府印发的《暂行办法》中,规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读需提供7份材料及证件。"7份材料乍一听很多,其实就是父母身份证、暂住证、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凭证和孩子预防接种证等",他说,这些都是很基本的证明,有些家长反映"居住一年以上"或"需要社会保险凭证"等条款设置得不尽合理,实际上是为了引导家长更稳定地在当地工作,同时也为孩子创造更稳定的学习环境。
杭州市教育局初等初中教育处处长蒋锋认为,"杭州对于支持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做法已经远远超过许多城市。"他说,在杭州六城区容纳了接近8万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其中75%以上的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这些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待遇一样。此外,杭州市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专门学校给予扶持,2008年达到575万元,今年预计将达到650万。
值得重视的是,在教育部门看来,农民工子弟就学"夹心层"的表面矛盾是人数激增,教育资源不够,但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制度出现了"夹心层"。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发达地区做了贡献,子女也应该受教育,但另一方面,发达地区通过税收已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付出了相应回报,包括教育经费在内,也对中西部地区做出了回报。现在的问题是,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有空置,因为他们的计划内学生很多都到东部地区来了,而东部地区又要为这些计划外的学生支付巨额的经费,出现了多重支出,处在"夹心层"的两难境地,这才是政府不得不推出农民工子女就学限制的深层原因。
记者从杭州市教育局了解到,自2001年以来,杭州进城务工人员就学子女从基数2万多人开始,以每年近2万的人数增长。"我们不能不执行上级的政策,而且实际上我们已尽可能灵活处理,但有些家长就是不理解。"田建军颇为无奈地表示,"而不排除有些学校也看中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尴尬,带着赢利目的去恶意招生"。
全力保障义务教育公平
记者在金沙学校采访了来自湖北的六年级小女孩陈梦思,她扑闪着大眼睛认真地告诉记者,"本来我不知道'学籍'是什么东西,现在我明白了,有学籍的同学是完美的,而我没有学籍,有缺陷。"这样的回答令人沉思,我们该如何保障义务教育的公平,别再让众多幼小的心灵受伤害?
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龚玲建议,政府应在区域中心城市,也就是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城市建立公办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而还有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建立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共同分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协调分担机制,可由中央政府从转移支付的义务教育经费中拿出适当份额设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基金,并转化为教育券,学生流动到哪里,就将教育经费带到哪里,实现"钱随人走"。
蒋锋表示,未来的杭州市教育事业规划会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辅"来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公办学校是解决教育资源均等合理分配的最终目标。"目前在公办学校还不能完全接纳民工子女的情况下,杭州市教育局还在进一步采取措施帮助在民工子女学校就读的孩子。如杭州市正在计划专门给在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发放教育消费券,冲抵学费;狠抓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并向每所学校派出"视导员"督促办学,实行农民工学校校长"上岗证"制度等等。
在蒋锋看来,经费问题还不是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学瓶颈的最主要问题。从制度层面来看,一方面要全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另一方面目前的户籍、居住、社保等制度都没有能为农民工的有序流动、学龄儿童的预测等方面提供保障,为教育资源的规划、合理安排学生的就学造成困难。比如,交纳社会保险是农民工在当地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的一个相对比较可靠的凭证,但为什么家长认为"需要社会保险"不合理,是因为目前社保不能跨地区转移,在杭州交了,回老家不能带回去,农民工不愿交;另外,一些企业不愿按劳动合同法给民工交纳社保。又如,目前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不健全,无法提供流动人口数量、适龄儿童数量的有效数据。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制度,却各自因为某个环节的缺陷,最终影响到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权利无法保障。"蒋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