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上面详细记述着当年宁郡内河航运的管理章程。
“对宁波段运河的调查,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水利设施建设的资料,河道管理、法律、章程等方面实物一直欠缺,但《奉宪勒石》碑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昨天,浙东运河(宁波段)申遗工作的总指挥邬向东说。
邬向东说的《奉宪勒石》碑,是文保人员前段时间在镇海澥浦老街一口古井边的小店里发现的。
这块大石碑高2.2米,宽1.2米,厚0.2米,左侧被小店墙壁遮住,下端也被杂物遮盖,部分文字已经风化。上面详细记述着当年宁郡内河航运的管理章程:每只航船都必须有护照、各个停靠码头派一人管理、货物必须在指定地上船等等,否则一经查处,货物充公不说还要拘留处罚等等。由此可见,当时的航运管理十分严格。
自幼住在澥浦老街的90岁老人王绍芳说,自他记事起石碑就在那里了,碑旁原来有个收税所,旁边有河有桥(建于唐代的永年桥),这座桥在解放前已经拆掉。
据了解,澥浦自唐宋时已成为重要海港,至清代已有渔船300多艘、渔行18家,是内河航船贩卖鱼货的集中之地。
这块石碑的发现,对大运河(宁波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它以实物的方式印证了宁波内河和京杭大运河相连。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为了保护大运河,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此后,全国24个城市首批加入大运河申遗联盟,“京杭大运河”申遗名称也改为“大运河”。去年10月,宁波也加入了申遗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