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旧街陆续被拆除
老人们对古井依依不舍。
老戏台如今空空荡荡。
浙江在线04月24日讯
一条街以一个英雄的名字命名,街叫大猷街,英雄是俞大猷——“俞龙戚虎”,一位与戚继光齐名的明朝抗倭名将。
我们走进丽水这条古街,踩着咯吱作响的瓦砾堆,在一片残垣断壁里流连:眼前的古街已被拆得七零八落,有的建筑被推土机夷为平地,剩下的老房子有的被拦腰切断,有的被揭开了顶,很多雕梁画栋躺倒在地……现场,拆大梁的、掀瓦片的、推墙壁的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这里已是尘土飞扬的工地!
别了,千年古街!也许不久的将来,这里是一片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但在丽水历史上也将留下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因为这条古街是丽水的文脉,是丽水人的根,至此,他们少了一座回望和触摸历史的平台。
细数古街上的遗存
这段老街很短,短到只有几百米。而翻开丽水城的历史,却发现,目光所及之处,可穿越千百年的时空。
大猷街地处丽水市东南角,毗邻丽水南明湖,集中了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的道教、佛教、儒教以及地域文化的历史遗存和遗址。这条古街,元代筑城后即有,明清为南横街东段,民国叫应星桥街,1940年为激励民众抗日斗志而改为大猷街……
对于这条古街,今年70岁有余的丽水文化名人毛传书先生在其《见证丽水》一书中多有描述。手持毛老的这本书,我们沿大猷街步行向东,依次寻访到应星楼、观前井、老君庙、古城墙等几处重要的历史遗址。毛老说,他本想陪同采访的,但每看到这条满目疮痍的古街,他的心就如刀剜般疼痛,像在滴血。
在大猷街上,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应星楼,实际上仅剩下一片宁静的土地了。它始建于宋代开禧三年,楼内有《应星楼记》碑文,叶宗鲁撰文,时任参知政事何澹书写。此楼到清道光年间已毁。光绪二十七年,处州知府赵亮熙在原址重建。1944年被日寇烧毁,原址完好。去年,当地有关部门择地巨资重建应星楼,被不少文史专家斥之为“假文物”。他们认为,撇开原址重建,实际上是与历史割裂。
过了应星楼遗址,就是观前井了。在井口外壁刻有“皇明万历七年重修”等字样。而毛传书先生根据有关史料推断,此井已有1600多年历史。
绕过观前井边上的一个戏台,就到了当年的老君庙,也就是今天的天庆观。“老君”即老子,这座修建于晋代的道观,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更名和修缮,明洪武年间,一场大火将其烧毁,只剩下一座钟楼。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书法大家米芾曾为天庆观书写“天庆之观”一额。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寻找到原迹了。
在废墟上,我们找到了当年古城墙旧迹。大猷街外侧,即丽水古城墙所在。这次许多民房被拆后,人们才发现,这些房子原来就是建在城墙上的。丽水古城墙建成于公元二十七年,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过基础还在,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州府城”一部分。文物专家表示,这次发现的旧迹,理应列入保护范围。
太多了,太多了,大猷街的遗存说不完,但它可能被拆完……
为什么要拆了古街
一条老街,它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丽水为何要拆了千年古街?丽水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办公室一位姓周的副主任告诉记者,拆了大猷街,这是丽水旧城改造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需要。规划好几年前就有了,做这个规划时非常慎重,也请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过论证。大猷街虽然历史遗存很多,但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并未列入文物保护。即使要保护,也得师出有名啊。现在一些老百姓有意见,原因主要在拆迁补偿方面。政府拆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城市卫生条件,最终得益的还是百姓。
拆迁后该地块是不是用于房地产开发?对这个问题,周副主任没有直接作答。他告诉记者,这次拆迁面积达40万平方米,涉及几千户家庭,上万人口。土地出让后,肯定还要造房子,因为当中有很多人还要回迁,将来是一个新城,相关的公益配套建设也会跟上的。
吁留之声不断
“古街没了,我们的根就不在了。”2006年9月,得知古街列入拆迁计划后,居住在古街上的375名居民联名上书市政府,要求保护大猷街,保护老城区。
在丽水市的旧城改造工程规划中,要新建一条36米宽的新大猷街,根据规划,这条街要从有1600多年历史的老君庙旧址和厦河门古城门遗址上穿过,将老的大猷街完全覆盖,其结果将使一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在拆迁中消失。2007年5月,丽水市政协文史委就这一情况向市政府做了反映,提出新建大猷街应尽量避开老城区历史文化集中区块。
毛传书对记者说,很多看似破旧的房子都是建在古城墙上的,下面的地基完好无损,是非常有保护价值的。他认为,新建街道完全可以稍作调整避开老城区。
去年7月2日,丽水市的26名知名人士又联名上书市委、市政府,建议改动新大猷街的走向,即把规划中的新大猷街往北移数十米即可避开行春门遗址,保留厦河门老大猷街,在其两边保留有价值的建筑,拆除现代建筑,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
据了解,浙江11个市,除丽水外,其余10个市的所在地都是省级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丽水为什么不是呢?参与联名上书的毛传书先生说,丽水古称处州,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其古城墙的砌筑工艺当属省内第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消失了。六个古城门仅留一个南明门,5.2公里的城墙只剩900余米,古建筑群也仅剩老大猷一隅。
去年4月,温家宝总理签发的国务院524号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采访中,人们普遍担心,从眼下这一情形看,丽水恐怕要永远丢失“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
这个城市的良心
在满目疮痍的大猷街上,我们见到了业余文保员武巧莲。今年40岁出头的她,原本是一位保险员,不过现在大猷街才是她的事业所在。
一次,武巧莲正在家里准备晚饭,突然听说大猷街有一老屋有不明人员进去了,她赶到现场,发现一扇木雕窗户被盗走,窃贼是一个小伙子,已经往应星桥方向跑了。武巧莲紧盯不放,追出一千多米后,窃贼最终扔下窗户,后来她把这个窗户交到了丽水市博物馆。因此,武巧莲被文化部门聘为“业余文保员”。
有了这个头衔后,每天风雨无阻在老街上进行巡查成了武巧莲的第一要务。一次,她感冒发烧,去医院挂盐水,结果一个已经列入保护的抱鼓石被人抬走了,武巧莲夜不能眠,带病在市区展开了寻找,3天过后,她终于把这块抱鼓石找了回来。据丽水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大猷街上有两个业余文保员,目前由他们送到博物馆进行保护的石构件、木构件以及器具有500多件。
在丽水坊间,武巧莲这个普通女子被视为这个城市的良心。武巧莲颇不以为然:“我就是想为这个城市留下一点记忆。”
编后
一穷二白,才要奋斗打拼——发展是硬道理。“整个中国就像一个热气腾腾的大工地。”这是美国《新闻周刊》在做2008年年终封面报道《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里的一句话。
数千年伟大文明的中国,历史文化积淀多得让拜金的现代中国人觉得厌烦——随便哪儿掘一下就能让全世界目瞪口呆,谁在乎?他们不懂得人们皓首穷经地追溯历史,正是为了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未来会怎样?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破灭之后,又写了一部著作,书名就叫《我们是谁》,他的这一疑问,所有中国人都会心一笑:我们知道。这就是历史对未来的启示。发展?还是保护?或者在发展中保护?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