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
国企频频出资“抄底”民企,正成为金融危机下的一道风景线。
沈国军牵手国资背景的京基投,退居为银泰股份第二大股东;复星集团、建龙集团等民营股东“全身而退”,宁波钢铁也被国资背景的宝钢集团收入囊中;绍兴的轻纺城从民企精功集团“回归”国有控股;华立科技被上海国资背景的上海远洋渔业接手……
去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我省同样遭遇了不小的冲击。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浙江民企开始纷纷掉头“投奔”国企,选择“国有化”生存模式。
那么,国资的屡屡“多头”之举,又会给民营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机遇还是进一步的危机?金融危机下,当国资“多头”遭遇民资“空头”,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
“实际上,这次的‘再国有化’风气也是对1998年时‘国退民进’过激的一种纠错。”有分析人士指出。
其实,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在面对危机的时候,生存始终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纷纷“投奔”国企,我们并不能以“叛逃者”来形容他们。相反,当民企从并不熟悉的领域退守,转而集中精力做好主业,不失为金融危机下“过冬”良策。
其实,看金融危机下的美国也是一样,困境下的房地美最后的出路是被“国有化”,花旗银行也在岌岌可危的状况下选择了“国有化”,如此看来此次国内出现的这波“再国有化”风气似乎也是符合“国际潮流”。
而上述上市公司被“收归”国有后的股价坚挺表现,也可看出,投资者对“国有”后的认可度极高。“背靠大树好乘凉”。毕竟在投资者看来,民企攀上“国家”的高枝,自然春天也就不远了。
但是,对于更多的浙江民企来说,“国有化”生存只能是一时之计。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能够“以退为进”。浙商研究会秘书长徐王婴在她的新作《中国多头》中就指出,在“后30年”里,中国民营企业要特立独行,潇洒倜傥地游走于国有资本与外资的夹缝之间,其对企业内功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作为博弈的另一方国有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把握好度。这也正是一些经济学家和民营企业家所担忧的。
“如果不是按照市场规律,国资并购带来的行业垄断,不排除会对民营企业带来‘挤出’效应;但是完全不出手又不行,关键还是把握好度的问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晓波的分析,也道出了国资积极并购扩张下,带给民企的可能隐忧。
国资出不出手,应该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
参考美国一些巨头的“国有化”现象,会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吴晓波指出,实际上在国资出不出手之间,美国政府是经过一套完善的机制来认定的,主要是参考破产保护法的规范。比如对违反市场规律的雷曼,政府就没有伸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