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制约科学发展的一个个瓶颈被破解,企业面临的一次次燃眉之急被化解,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确立。
去年10月,作为全省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金华市围绕“保增长、促转型”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到企业” 、“政银企联动缓解融资难”等专项行动。今年,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全面启动后,金华市委提出“巩固第一批、推进第二批、探索第三批”的要求,通过深化“双服务”专项行动,巩固扩大试点工作成果,着力培育加快浙中崛起的新增长点。
三级联动:新老问题都不漏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丁丁彩印包装有限公司曾出现流动资金短缺,企业经营一度陷入困境。省、市服务组受理这一难题后,马上现场办公。通过协调,金华市商业银行通过降低担保条件和变更融资主体等方法,为其提供了680万元信贷支持,帮企业解了困。
既抓试点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切实解决企业和基层难题,又着眼新形势,帮助全市中小企业攻坚克难和转型升级。日前,金华对市区72项试点活动中遗留的“沉积问题”予以现场交办,同时面向全市派出10个服务组、百支攻坚队,与省服务组和各县(市、区)近千支小分队、万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解决问题。
急企业之所急,兰溪市在478家规模以上企业设立“难题申报箱”,开通“双服务直通车”,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5月份,征集意见和建议1000多条,过半问题当月就有了反馈或得到解决。“以前反映和解决问题像寄平信,现在成了特快专递。”兰溪市联强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负责人章燕儿深有感触地说。
为确保落实保增长任务和及时解决企业难题,金华市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一起进行调研,共同分析原因,分头落实责任,并肩解决问题。目前,已上下联动召开座谈会33场,专题会商26次,走访企业500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2100多个。
有破有立:近忧远虑一并解
金华通过“四诊”服务,有针对性地找问题,创造性地解难题。面对破解难度大、周期长的突出问题,开展领导“包案”解决、驻企指导员协助解决等形式的“驻诊式”服务。针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难题,协调相关单位联合开展“会诊式”服务。过去企业带问题跑部门,现在部门带服务跑企业,各服务组全面进行“巡诊式”服务。针对每家企业的不同情况,推出个性化“约诊式”服务。
青年汽车集团是国内高档客车主力企业,但产品一直未能成为本地城市公交用车,成为该企业的隐痛。有员工在网站留言:“我们打开了奥运会市场,怎么就打不开家门口的市场?”这个问题在企业“约诊”活动中提出后,金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进企开展“驻诊”服务,市经委、市财政(地税)局、市交通局等部门共同“会诊”提出了解决方案,首批50辆“青年”城市公交车将陆续投入运营。
既着力当前,更着眼长远,该市通过强化创新平台、人才平台、要素保障平台和融资平台等建设,努力加快转型升级保增长。
武义县以开展“浙大支持武义联手创业创新行动”和建立“上海高校武义技术转移中心”为载体,帮助企业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技术、人才和信息辐射,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武义鑫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专业生产休闲摩托车的企业,受国际市场大环境和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前景堪忧。今年,该公司在科技、金融等部门帮助下,转行生产太阳能发电板,产品获得了欧盟市场认证,拿到了欧盟7个国家的50兆太阳能发电板订单,投产两个月就实现产值766万元,成功实现了“转身”。
机制保障:企业办事不再难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落实整改、解决问题也‘倒逼’机关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金华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负责人说,“我们力求通过深化‘双服务’,实现保增长和优服务、解决企业困难与锻炼干部的双赢。”
金华市建立难题“挂牌销号”制度,对重点难题在媒体上进行“挂号”公布,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解决一件“销号”一件。把深化“双服务”行动与推广“办事档案”制度结合起来,对党员干部参与深化“双服务”情况进行专项考察。开展市机关部门涉企科级岗位群众评议,对满意度排名末三位的有关科室负责人予以免职,在当地媒体上刊登《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并承诺整改。
解决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和事关长远的问题,需要体制机制作保障。该市在前期完成50项重点体制机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出台《金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加快自主创新、增强资金保障等政策措施。
该市还通过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优化办事流程、规范办事行为等,推出方便企业办事措施400多条,取消、暂停、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合计15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