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热了,到钱塘江游泳的人多了不少,昨天下午4点多,在钱塘江南岸、西兴大桥东面游泳的就有30多人。钱塘江看似平静,其实暗流汹涌,尤其是外地人,不知道水情,容易出事。
过去十多天,杭州持续高温,特别是7月17日、19日、20日三天,日最高气温均超过39℃,分别达到39.1℃、39.2℃、39.7℃。
杭州市中医院急诊室主任诸葛丽敏说,气温和人体健康关系很大。长时间耐受39℃的高温,已是人体危险警戒线。
通常,人体能耐受35℃以下气温。
气温攀升至36℃时,身体开始“报警”,需要大量蒸发汗水来散热。体内的维生素、钠等电解质、矿物质随汗水丢失,没有及时补充的话,人体体液里的电解质,就会发生紊乱。
39℃的高温下,人体汗腺濒临衰竭,肺、心脏等人体多个脏器超负荷运转,参与散热降温。
此时,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使心肌生物电不稳定性增加,心脏病患者猝死风险相应增加。
持续高温下,我们该怎样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平安度过这个炎夏?
昨天,单师傅在省人民医院急救。
昨天中午12:30,省人民医院急救室,七八个人站在通道里,面色凝重。其中,一矮个男人手握病历,眼角有泪痕。
病历记录,病人姓王,女,39岁,江西上饶人。5:05送医,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呼吸急促。治疗方式除呼吸机等,还有冰袋;5:45,病人呼吸停止;10:50,病人瞳孔散大,无自主呼吸、心跳,临床死亡。告诉家属,已无抢救意义。家属同意放弃抢救。病历末尾写着“中暑……”。
手拿病历的矮个男人是死者弟弟。
弟弟和几位亲属、老乡,讲述了王女士“中暑”经过——
她在杭州一家早餐店工作,前两天就感觉身体不舒服,挂了两瓶盐水,好起来。
昨天凌晨3点多,又到老乡开的餐馆洗盘子、包馄饨。馄饨没包几个,身体又不舒服,老板给她喝了点饮料,让她到店外面凉快凉快。
走到店外,她还是喘不过气,站着站着就晕倒了。送到医院抢救了四五个小时,没救过来。
问其中一位亲属,早晨怎么会中暑的?她在哪个餐馆打工?这位亲属说,原来都是老乡帮老乡,让她到餐馆做工的,现在出了事,也不好去讲什么。
“天这么热,工作时间也太长了啊!从凌晨一两点到下午3点多。”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亲戚说。
这边,王女士的亲属、餐馆方面的老乡,聚在急救室外协商后事。
那边,6号抢救床上,泥水工单师傅正在抢救,病历上写着:中暑?高热惊厥。医护人员解释,因为病人还没有综合检查定性,所以中暑要打上问号。
单师傅45岁,安徽蒙城人,暂住江干区,在一家工地从事混凝土搅拌工作。他的脚趾缝里还藏着混凝土,浑身不住抽搐。
单师傅是上午10:50左右送来的,当时体温41℃多,急性肾衰竭。经过一个多小时抢救,体温降到38℃,但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昨晚,单师傅病情稍微稳定一点,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市二医院昨两小时送进5例中暑病人
杭州持续高温,最近一周内,各大医院急诊室的中暑病人激增。
市一、市中、市三医院、省人民医院,昨天均有体温超过42℃的重型中暑病人。
市二医院,仅昨天下午4点至6点,2个小时内就送进5例中暑病人。
7月16日后,浙医二院急诊室收治的危重中暑病人,每天都有两到三例。
医生们说,中暑高危人群,以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员为多,如司机、公司促销员、建筑工人、空调安装工人等。
高温天气下,连续长时间工作,不注意休息,有时会引发高热衰竭。
几位急诊科医生还一致认为,生活作息方式不注意,也会导致中暑。
当心高温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昨天上午,市中医院急诊科还有一例心脏病人因高温猝死的病例。
男人姓金,38岁,曾有心脏病史,很久没有发病了。
男人老婆说:老公高高大大,除了以前有心脏病,身体算不错的。
这几天太热,他一直喊胸口发闷,我没往心里去。早上6点,老公起床,从空调房里走出,进了还蛮闷热的卫生间上厕所。
过了几分钟,突然间听到卫生间里“咚”一声,赶紧跑去看,老公已经直挺挺倒在地上了。
120把他送到急诊室抢救,没能救回来。
持续高温第7—10天是中暑发病高峰
高温确实伤身体。1998年夏季,绍兴市连续高温,中暑患者骤增。
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师缪茶英,以1998年夏季接诊的70例重症中暑患者为样本,总结出气温与疾病的一些相关规律。
70例重症中暑患者:男42例,女28例。
年龄:18—60岁,18人;60岁以上,52人。老年人占74%。
合并疾病:高血压18例、心脏病8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其他6例。
发病后送医院平均时间:20.5小时。
临床表现:体温超过40℃,39人;意识昏迷35人;头晕眼花6人;呕吐10人;电解质异常6人;低血压10人。
治愈出院:65人,平均治愈时间50小时,死亡5例。
结论:1998年夏,绍兴7月8月最高气温超过35℃的日数累计达34天。极端最高气温39℃。
研究得出,在持续高温第7—10天,为中暑发病高峰。70例样本中,4天内发病人数达40人。
体温超过41.6℃时,死亡率为21%。低于该体温时,死亡率降至10%。
昏迷超过3小时后,恢复效果差。
拿起瓷汤勺刮痧解暑气
夏天身体不舒服,少吃点抗生素,刮刮痧能把体内热湿气逼出来。
我们请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省中山医院)医学保健中心主任倪锋教教大家简单的刮痧法。
工具:家用瓷汤勺
第一步:找穴位
普通老百姓学,只要找到大致穴位,掌握经络走向,就可以达到效果了。按的地方又痛又酸胀,这个点就是穴位。
背部取穴,大致沿着脊椎的颈、胸、腰部位,也就是督脉,以及颈胸腰椎两旁的肌肉部位;
两侧肩膀,肩胛骨部位,和三角肌部位;
如有恶心呕吐,取胸部正中线,腹部正中线;
另外,脖子两旁、两臂弯、两腿弯、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医生也经常选。
第二步:动手刮
准备一个家用瓷汤勺,边缘光滑。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用热毛巾擦净,在皮肤上抹面油、护手霜,起润滑作用,温盐开水也可以。
刮时不要空调、风扇直吹,不要用风油精、红花油等药物做润滑剂。
顺一个方向刮,上至下、内至外。不要来回刮,每处可刮10—20下,力量均匀,不要忽轻忽重,以个体能承受的力度为宜。
大部分人,如有中暑迹象,连刮肩膀十几下,就有暗紫色条条痧痕出来了。有的人出痧不明显,微红也可以,每个人体质不一样。
第三步:休息
刮痧出痧后,最好喝一杯温开水,休息15—20分钟。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五六天后,痧斑就能褪掉了。褪干净后,才可以再次刮痧。
倪医生说,刮好痧后,皮肤看上去像出血,其实血管并没有被破坏。只是挤压让细胞与细胞之间缝隙加大,将血管内的淤血、病变、毒素由血管内向血管外赶。
特别提醒:孕妇和皮肤过敏者忌刮痧。
对昨天三例中暑病例的详细解析
室内室外跑进跑出服装店小老板吃不消了
病人简介:36岁男人,身高1米7,福建人,精壮,皮肤黝黑、脖子上戴小拇指粗的金项链。因中暑,就医拔火罐。
情况简述(男人说话嗓门蛮大):我在龙翔桥盘了间店面做服装生意,每天早上6点起床搬货,有时候进货还要更早。
一天下来,跑进跑出,空调房、室外,进进出出好几趟,忙死了。
中暑啊,我还是预防的。每天喝10茶缸水,衣服也穿透气的棉T恤。可是天气热,生意忙,最近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就特别累。这周以来,我头晕,全身酸痛,还是中暑了。
省中山医院保健中心主任倪锋点评:
这位男患者体质还是不错的。他主要是工作节奏快,精神压力大。人一紧张,免疫能力就下降。加上休息不好,水和电解质代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了。
中暑分两种,一种干热,一种湿热,干热是气温高、太阳直射,气温要到38℃以上,湿度30%—40%,可能中暑;
湿热是湿度大于80%,温度30℃左右就可能中暑,因为湿度大了,汗液不易蒸发,不能调节体温。
因此,夏天大雨后出门很危险,因为湿气和热气都集聚在近地面,对人体伤害程度不亚于烈日下暴晒。另外,在空调房间跑进跑出也不好。
女教师整天坐空调房一天下来不出汗
病人简介:43岁的女教师,因中暑就医刮痧。
情况简述:她身材微胖,说话声音细柔。陪妈妈来看病的女儿说:
我妈妈整天坐在空调房里,也没陪我出去玩。每天就是晚饭后出去散步,走一走。
女教师自己也说,整天下来几乎不出汗的。最近天气热,她在空调房间里呆久了,觉得凉气直接吹在身上,冷飕飕的,全身毛孔都闭合了,不舒服,胸闷。
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赖登攀主任点评:
临床上有种先兆中暑,就是人们在大热天里感觉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体温略升高,或者是情绪上感觉到烦躁不安。
许多白领都有这样的症状。还有些病人出现轻微发热等中暑症状,会误以为自己患了感冒,于是用被子捂汗,结果越捂越热,症状反而重了。
其实,中暑以后,体质好的人建议出汗。体质虚弱的人,建议在凉快的地方休息,静养,每个人体质都不同,不舒服还是尽早就医。
中暑若发生热衰竭的症状,临时急救还是要紧的。
先把患者移到阴凉地方,让患者平卧,垫高双脚。如果患者还清醒,没有呕吐,每15分钟给患者喝淡盐水一杯,共喝两杯,并及时送医院救治。
倪医生坐在车里等人被热气“扑”到了
昨天,我正采访省中山医院倪锋主任,聊了一会儿,他额头上开始冒细细密密的虚汗。“可能中暑了。”他说。
有医生来帮他刮痧,倪主任肩膀上马上出现了道深红色的印痕。
倪主任说:
今天中午12点,我没吃饭,约了同事外出办事情。他说上楼拿东西,我就发动汽车等他。
车门一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以前,我会等车里凉一点再坐进去。今天赶着办事,就把空调开到最低,直接坐进去了。
估计是我等同事的那10分钟,被热气“扑”到了,早知道,应该开窗通风。
倪医生说得有道理。美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在太阳照射下,轿车内部温度可以在短短30分钟内上升到足以致命的程度——即使打开车窗,车内的温度照样会迅速升高。此外,现在汽车的密封性能都很好,车门锁上、车窗关紧后,在烈日下暴晒的汽车,就像在烤箱里加热。空间体积小,压力增高,吸收的热量越来越多,温度就会持续上升,如果没有缺口散发这个热量,还会产生热膨胀作用。
浙医二院急诊科吴医生还补充,门诊里有些病人,因为坐空调公交车中暑的。
空调车上下门的位置最好少站,车门一打开,外面一股热浪扑来,关上门,又是空调吹,一冷一热,体质不好的人扛不牢。
(感谢通讯员汤婕、方序、徐尤佳、陈员、黄春燕、詹祥、宋黎胜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