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挡不住求学热,前来咨询的人站满了广场,同学们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着。 本报记者 叶寒青 通讯员 殷韵 摄
浙江日报讯 7月20日,本报主办的“浙江省第二、三批次志愿填报大型公益现场咨询会”在杭州吴山广场举行。尽管活动当天烈日当空,气温高达近40摄氏度,来咨询的家长与考生还是把吴山广场挤得满满当当。咨询会二批次录取的本科、三批次录取的高职专科和计划外招生的自考助学、出国留学等其他招生机构三个场地都人头涌动,省教育考试院的咨询点和第二批次院校更是被家长和学生围成了里外三层,大家都挥汗如雨但浑然不觉。
由于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新高考将原先二、三批录取的学校合并成第二批招生,这意味着今年考生将同时面对700余家省内外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本科进行选择,志愿填报难度加大。现场的不少家长和考生都一脸茫然和焦急。为此,本报搜集整理了咨询会上考生和家长比较集中的热点问题,希望对考生正确合理地填报志愿有所帮助。
热问一:二本和三本之间的
隐形分数线是多少
“今年的二本分数线会是多少啊?”不少家长一冲到咨询展位就急着问这个问题。当被告知,由于今年是我省新课改高考的第一年,原先的二本、三本合并在第二批招生后,往往紧接着的问题是“那能不能帮我们推算一下?”“是不是实际上还是会有分数线在那里?”
专家的答案是,由于浙江考生有恋家情结,有些本省的三本高校录取分数线会高于一些偏远省份的二本院校录取线。比如理科510—530分的考生选省内的二本院校可能是排名中等或偏下的,选省外的二本就可以有比较好的院校。一般情况下,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采取计划和名次一起考虑,对照以往的录取排名,把自己的排名减掉第一批次的录取人数后,再综合学校的计划招生人数进行权衡,不要局限于去年的录取分数线。同时,在考虑二本和三本时,一定要考虑到该校的师资力量和个人职业规划等其他因素。
热问二:怎样理解平行志愿的
投档方式和方法
“今年这个平行志愿到底怎么报啊?”一个戴着眼睛的小男生满头大汗地急着问。他说,学校老师给讲了,但还是不太明白。教育考试院的老师告诉他平行志愿投档办法是首先将考生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再逐个对考生所填报的平行志愿从A院校到E院校的顺序检索,然后“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投档”。
如果一个考生排名在全省800名,他所填报的A、B、C、D、E五个志愿的学校,省教育考试院先看这个考生的A学校,如果A学校没满,则进入该校;如果已经满了(前800名考生中填报A学校的人数已经达到这所学校的招生计划数),就会再看这个考生的B学校,如果B学校也满了,再看C学校,依次类推。如果五所学校都不行,那么这个考生只能参加征求志愿院校的填报了,如果仍未被录取,则该考生还可参加降分征求志愿的填报。
热问三:平行志愿录取时,
学校的投档退档政策怎样
现场咨询会上有考生问到学校的投档和专业服从的问题,专家提醒,考生在填写志愿专业时,最好填写专业服从,如果所填的专业都没有办法进入投档学校的相关专业,又没有填写专业服从,那么该考生将只能直接参加征求志愿的填报,所以,总的来说,还是要确保先有书读。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各高校的投档比例不超过招生计划的120%,具体投档比例由高校自定。根据我省多数高校的意见,第一、三批省内高校和第二批省内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的平行志愿投档(首轮投档)比例一般按招生计划的1∶1确定,第二批省内公办高校一般按不高于招生计划的1∶1.02确定;各批所有省内高校的征求志愿及降分征求志愿的投档(二、三轮投档)的比例一般按不高于招生计划的1∶1.05确定;各轮累计投档数原则上不超过高校招生计划的120%。各批省外高校的投档比例一般按不高于招生计划的1∶1.1确定。高校招生计划为4人及以下时,按实际计划数投档。
专家提醒,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以后,高校生源分数更为集中,密度更大,如今由于生源高度集中,最高分和最低分可能只有10多分的差距。此时考生一定要谨慎决定“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否则即使考生达到了某高校投档分数线,仍可能因为他的专业志愿不能满足而落榜。平行志愿填报,学校退档不减分,可以参加下一个学校的投档,但是专业退档时,有些学校会有减分的政策。
热问四:考了X分能报哪个学校
一对母女在咨询位上等了很长时间,终于轮到可以问了,开口就说:“我女儿考了561分,老师你看可以报哪个学校?”这样的问题是咨询会上老师听到最多的。专家指出,这样的“对分入座”存在很大的误区。首先,考大学是与以后的就业成材联系在一起的,报考哪个学校要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其次,全国有上千家高等院校,情况千差万别,同样的分数可以选择不同的院校和专业。
志愿填报要综合考虑就业趋势,职业发展方向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特色等。另外,院校志愿的填报固然重要,但千万不可忽视对专业志愿的选择。填报专业志愿前,考生最好通过咨询选报的高校来确定保险系数高的专业。即使高考录取时专业不是非常满意,现在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打开了转专业的大门,不少高校都接受学生转专业的申请,只要理由充分,条件符合基本都能得到满足。(项盈盈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