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摊贩颇具人气。
城管来了,小贩“仓皇逃窜”:蔬菜、水果洒了一地;三轮车、杆秤弃之不管……这样的一幕被网友称为“猫捉老鼠”,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不过,这一切,有望成为历史。
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法制办21日公布《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其中有关流动摊贩有望变个体工商户的条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条例》规定,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摊贩,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或者允许的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
专家称这一规定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思路更具人性化,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昨天记者调查发现,过半流动摊贩并不愿意身份“升级”。“我就卖点小玩意,本钱少,如果划定的范围在郊区,东西还卖给谁呢?而且搞不好,去工商登记后还要交税。”在武林广场地下通道,卖手机贴膜的小钱说。
条例无须登记营业场所
流动小摊贩管理问题一直是市容整治的“老大难”。一方面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处理不好又会成为城市“顽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流动摊贩超过3000万人。
为此,7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条例》中明确规定,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摊贩也可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登记事项不包括特定的营业场所;流动的摊贩,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或者允许的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规定的区域发生变更的,应当提前告知个体工商户,并另行指定经营区域。
据了解,这一征求意见将持续到8月28日。
专家有利于城市管理
“这一身份升级,体现了政府的管理理念正在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在对待流动摊贩这一城市管理的痼疾上,政府的管理思路更具人性化。”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良昨日说,这是城市管理的一大突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该《条例》有望实现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马良表示,摊贩的存在,是对城市消费需求的拾遗补缺,有其便民的一面。因为流动摊贩往往是弱势群体,在就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从事简单的摊贩职业来维持生计,就成为他们必然又无奈的选择。
“按照条例的规定,‘摆摊儿’的在法律上的身份将被合法化,这将更有利于城市管理。”马良说,流动摊贩大多十分守法,一旦取得合法身份后,会异常珍惜生存渠道,城管部门的执法压力也会有所减小,可以预见,流动摊贩与城管的矛盾和暴力冲突事件应该会有所缓和。
管理部门说划固定区域必须满足一定条件
杭州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处处长陈利平表示,划出固定区域涉及城管、交警、规划、国土等多个部门,执行起来或有一定的难度。
“是划定一个固定区域,还是多块区域?而且这些区域究竟应该划在哪里?公共资源与私人牟利之间如何平衡?”陈利平提出了一系列的“问号”,个个都是难题。
陈利平说,市中心建筑密度很大,已无地可划,而背街小巷内,“两难”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缓解,划车位都很紧张,也无地可划。最有可能划定区域设摊的,是城郊接合部等偏远地区,但对小摊贩来说,那里人气不够,肯定不愿意去,依然会回到闹市区的沿街、广场、地道来,等于这一政策没有执行力。
“国家出台相关法规,对城市管理肯定是有利的。”昨晚,杭州市城管执法局执法直属大队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摊贩做生意肯定选择人流集中的地方,如果将区域划定在闹市区,更多的摊贩争相涌入,由此恐怕会带来市容、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摊贩引入室内,但能提供场地的区域大多较为偏僻。
上述负责人表示,管理部门也希望合理安排摊贩,但划定区域设摊,必须满足一定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设置摊贩的位置不妨碍交通、不损害市容秩序、不影响环境卫生;摊贩没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食品饮食类摊贩还要满足食品卫生安全的条件,并且安排设摊的空间,还要有一定人气的地方,摊贩愿意去。但是,有人气、热闹的地方又与交通等问题产生矛盾。
流动摊贩说集中销售商品价格肯定卖不高
从整天“打游击战”一下升级为个体商户的“正规军”,“摆摊儿”的愿意接受这种身份升级吗?就这个问题,记者昨日在延安路、武林广场、建国北路等地随机采访了20个流动摊贩。其中,仅7个摊贩愿意变成个体户,11个摊贩不接受这种身份“升级”,还有2个摊贩表示“看看再说”。
在龙翔桥附近,江西人小骆对记者表示,流动摊贩一般都是选择人们方便购买的地方。“比如小区门口,公交车站附近。都集中在一起,那不变成夜市了?我们就是要给人方便。”
在解百天桥上卖切片哈密瓜和西瓜的摊贩表示,如果划定区域他们肯定不去。“这里就我们几个摊贩在卖,集中了,卖的人多了,价格就卖不高了。”反对的摊贩认为,自己的生意主要依赖地段优势,有人流,才有客人。
而一些摊贩则表示赞同,他们的理由多是厌倦了这种“逃来逃去”的生活,如果政府能认可他们,他们很愿意集中起来。
例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昨日记者为此采访了杭州有关管理部门,并对20名流动摊贩进行了随机调查。令人吃惊的是,过半摊贩不看好该条例,认为划定固定区域将不利于其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