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人生的重要一关。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进一个好学校费尽心思。董旭明 李震宇 摄
李震宇 摄
浙江在线07月24日讯
杭城重高不办借读了。风声一出,很多人恐慌。
消息来源于6月12日浙江省物价局、浙江省财政厅和浙江省教育厅6月12日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育收费有关政策的通知》,一共有七条,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得以挂读等名义招收计划外学生。”
7月初,记者却突然在网上发现一条信息,有人发帖说可以办理择校,并留下了QQ号和手机号。
7月4日,记者第一次通过QQ号与对方联系,对此事进行追踪。
>>>1 499分借读杭二中,报价25万
第一次QQ上的聊天从7月4日晚上22:11开始,记者以“玩具熊”的网名登录,以“弟弟想进杭二中”为名开始“咨询”。
2009-07-04 22:15玩具熊
(我弟弟)分数是499,考得挺好的,但他想去杭二中
2009-07-04 22:16陌生人
嗯,考得还好,要进是可以进去的
2009-07-04 22:17玩具熊
那要多少钱
2009-07-04 22:18陌生人
估计25万左右吧
2009-07-04 22:18玩具熊
啊?这么贵呀
2009-07-04 22:21陌生人
现在做借读成本很高,不像以前了,杭二又是最高的
2009-07-04 22:22玩具熊
哦,那其它重高是多少?杭二要比它们贵多少
2009-07-04 22:23陌生人
其他的就低一点,十几万。
2009-07-04 22:25玩具熊
25万倒是有点贵的。你一定能保证(进吗)
2009-07-04 22:26陌生人
不能说是保证能进,但把握是很大的。这个也要看操作的
2009-07-04 22:27陌生人
现在杭州的形势大家都很清楚,政府是禁止择校和借读的
……
聊天中,“陌生人”自称姓边,在一家公司上班,具体从事借读业务的是公司里的领导。他们公司并非第一年做借读生意,并且“今年都做成很多了”,“杭二也有的。”他还透露,一般他们接手做的(借读)排名第4~第8名的重高比较多,并且基本上都成功了。
至于钱,他表示可以先付15万,成了后再补余款,不成就全退。但交纳15万元后公司只能出具收据。详细情况,他要求记者到他们公司与领导详谈。
>>>2 第一次见面,“招生办主任”态度奇怪
7月6日,在边先生的带领下,记者去他们公司面谈。这是一家教育咨询类公司,位于体育场路。有精装修的几百平方米的办公室,至少有十几名员工,入口处还坐着一位小姐专门负责接待,看起来都挺像样。
但意外发生了。在等待与其副总见面谈细节时,突然出现了一位林小姐,说副总不在,是否能做借读杭二中这笔业务要等第二天问领导之后才能确定。现在只有关系特别好的朋友才会接。与此同时,她再三表示她个人不太赞同借读。
林小姐的态度与边先生大相径庭,令记者心生疑惑。林小姐表示,边先生只是他们的实习生。
可当天晚上7点多,边先生在QQ上主动发来信息约记者,“不好意思,今天傍晚副总家里有事回去了。明天他会在的,最好是上午。今天跟你们谈的是招生办主任,她就是怕你们是记者,所以什么都不敢说。就像你们也怕被曝光一样。最好你能叫你舅舅亲自来,双方都拿出诚意,那事情就简单好办了。我们领导说499分杭二还是好办的。”
>>>3 第二次见面,副总声称借读已办了好几年
7月7日中午,我们两名记者伪装成甥舅关系再度前往该公司。这一次,一名姓靳的副总终于露面接待了我们。
“我们这家教育机构,已经办了好几年了,每年中考后,都能帮考分不上线的学生到重高学校借读。”
“去年政策松一点,通过我们牵线,办到×××等重高借读的有好几个,但办借读托人要收一定费用,不知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有没有这个资金投入的计划。”
当听到记者愿意出钱的肯定回答,靳总露出了笑容。
“如果你帮我办借读杭二中的事,有几成把握?”记者问。
靳总表示希望还是有的,但难度相当大。因为今年,杭州市教育局刚出了文件,严禁杭州市的重高学校招收自费插班生。他声称他有个同学在相关部门,这几天,钱江晚报登过此类的文章,学校那边风声紧,朋友可能不敢马上接手。“你留个电话,周五我给你消息。”
记者在靳副总办公室谈了一个小时,他一会说在教育领域有朋友,否则公司也开不下去;一会透露大学同学在国家教育部,两人关系很好。总之,他不断传递给记者一种信息,他有特别关系,只要付报酬,上杭二中还是有希望的。
7月10日,记者按约定的时间给靳总打电话,不知是杭二中真的难办还是靳总听到了什么风声,他又说“可能没希望了”。
>>>4 来这里询价的家长,一拨拨的
在这家公司,记者发现,为借读前来询价的家长,不在少数。
就在第二次去这家公司时,记者在入口处遇到了另一位做生意的家长,也是经朋友介绍来谈借读的。他的孩子已经被杭四中录取,却想借读杭高。
入口处的接待小姐显然没有招生办主任那么警惕,她并不否认公司在做借读的生意,还说这几天来公司的家长一拨一拨的,特别多。当时记者还留意到,入口处一旁的公告栏里,正贴着一份嘉奖令,奖励×××在中小学业务中有突破。据接待小姐说,那是搞定了一个民办初中的入学名额。
一些家长还在网上留下了记录。
“我也打了做广告的电话了,告知十四中要10万……”
“我也打电话去问过,说长河要15万,没有公布录取分数线前一天打电话去,还说如果怕孩子进不去第一志愿,可以提前交6万元,就让你保进。如果录取分数出来再找他们的话,就要交15万……”
“我不仅打了电话还去中介的办公室看过,整一层楼都是他们的办公室,估计有四五百平米,看上去正儿八经的,前台有10几名工作人员,还有财务部人员若干。网上查过他们的公司都开了5年了……”
一周以后,记者再度换身份,以一名387分的学生家长身份要求借读源清中学,该公司那位“实习生”还在继续接待客户,并未拒绝,只是要求记者8月初再电话联系。
>>>5 校长们:希望狠狠打击中介
校长们对此事怎么看?
当记者把公司名称报给几位重高校长时,他们均惊讶地表示并不认识这家公司及该公司的领导。
杭二中校方对此事表示非常愤怒,之前他们已听说有中介公司在做借读生意,“学校绝对不会去做这种事,也绝对不想这种事在校内发生。希望社会各界能狠狠打击这种中介,也请各位考生和家长相信教育主管部门发出的信息。”
另一位校长表示,教育部门及物价部门对借读生有明确的规定: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所有借读生,学校只按标准收择校借读费,3.5万元一个,一分都不敢多收。”
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重高借读名额一般每班4个,以12个班级计算,每所学校约可以收48人。这其中因公、因私通过各种渠道进来的都有,有些学生辗转多道关系托进学校,连学校也不清楚其身份背景。
还有一位初中校长说:中介的确成功地把一些学生送进他们学校(民办初中的机动名额数量大大超过重高借读名额)。
“大约四年前我第一次知道有这种借读中介的存在。当时一位学生的奶奶直接冲进我的办公室,说他们实在交不起5万元,恳请我能否少收点。我很吃惊,因为我们从来不额外收一分钱择校费。追问之下,才知道中介向他们开口要5万元中介费。”校长直接收下这名学生,没收一分钱择校费。“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这件事,几乎每年我们都发现有极个别学生是通过这种渠道进来的,我不知道中介打着学校的名义忽悠了多少家长的钱,今年我在家长会上反复强调,我们从不多收一分钱,不要轻信中介。”
一则借读流言,为何愈演愈烈
从这家教育咨询公司红火的“生意”看,相信其能办成事情的人不少。
2003年,为规范高中择校行为,国家提出: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要严格执行“三限”(即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政策。2004年,杭州市物价局、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财政局、杭州市纠风办联合出台文件“三限”规定,其中规定重点高中择校费每生3.5万元。
择校政策原本可以惠及少数中考失误等学生。应该说,与很多省市相比,杭州市择校措施相对落实较好,很好地执行了“限人数”和“限钱数”。然而“限分数”却成为一条模糊的杠杆,因为没有明确的入学标准,使得“三限政策”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一个“谁的关系硬谁就能进”的错觉,由此为中介提供了可乘之机。假设他们通过各种人情关系和手段,偶然办成一例,就会在公众心目中落下“权力寻租”的口实,造成极坏的影响。
事实上近两年省、市教育部门已经在收紧“借读”的口子了,诸如“借读学生不能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20分”等潜规则已开始流传。对毫无背景的普通公众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看得见、能操作的“公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