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专题稿件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辉煌60年——我爱我的祖国”网络作品大赛作品
【散文】我家房变60年

  人生六十一轮回。按说在这60年中,也许要说的事有许许多多。然而在我们家,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本迁房经。改革开放30年前,我家是只有祖辈传承下来的是一处63平米的披屋;改革开放30年后,我家兄弟妹有四处城市楼房、一处乡镇楼房。这鲜明对比的住房变化,正是我们普通百姓随国泰而民安的缩影。

  老房的回忆 披屋座落在古镇老街。所谓披屋,就是紧临就近建筑物的一面墙,依傍而建的房屋。不过我家老屋内部结构倒是木柱穿架的。通常的披屋,至少有三面墙,而我家的老披屋只有两面墙。因为有两面墙是依傍别家的。

  好景不长。那是一次不寻常的拆迁。七十年代初,我家老屋隔壁是一家五金公司,要扩建新造。既然国家建设征用,老百姓毫无疑问服从拆迁。当时正是动乱余音末期。时代的烙印,给政策和法制抹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照理是先要签订拆迁合同,落实暂住房址,才能迁出老房。我们兄弟数人均在外谋生,下乡的下乡,上班的上班,谁都无暇顾及老家之事。胆怯怕事的父母直至建工队一大早来掀屋顶的瓦片,方才醒悟过来,原来今天是失去老屋居住权的第一天了。搬家的期限是有规定的,家里已等不及让我们利用春节探亲回去,匆匆忙忙将小弟从乡下召回,加上几个邻居帮忙,总算将老屋的物品彻夜搬尽。暂住的过渡房是后街某单位的临时仑库,毛竹屋架毛竹墙,四面还透风。要是在夏天住进去才惬意呢,可惜冬天里自然不需要透气性那么好。听说春节前就能盖好新建房,想想也不过熬它三个月时间,总归有盼头。也就心安理得。但大家还是没有怨言,每到晚上全家聚拢时,依然笑声不断。全家期待这临时状态早点过去,渴望那新房早点落成。

  好事多磨。三个月过去了,新房没有开工,连宅地基都没有落实。这一年的春节(也许是1971年吧),就在这简陋通风的过渡房里,吃了年夜饭。我为了探个究竟,是年中秋节前,就在探亲假回老家之时,特地走访了房管所。主事人世究圆滑,从他嘴里讲出来的话,软中带硬,使你吃得进吞不下。我说,讲政策、关心百姓,历来是政府提倡和效行的,谁都无权例外。也许表面上没有把我的话当回事,但他心里己开始发愣:这个毛头小伙倒有两下子。我从他有些迷惑的眼神中可以窥出:他的心有些“虚”了。我更紧追不放,兵分三路,同时多次登门双方单位领导,促成早点落实早该盖成的新屋。不管新屋是泥墙还是砖墙,总是自己的窝。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一个星期跑下来,总算有点眉目:同意我家按原价原拆原建,不足部分自补。方案初定,因我假期已满,急于返回单位上班,只好弃家事而去。好在乡下小弟可以误工,反正少挣几个工分就是了,便委托他多多照应此事。

  好人有好学。转眼又是旧岁末新历初。从家信中知,老家新屋已结顶,待内部粉刷后,春节前可以搬进去。也许是盼过年,也许是想早一眼看看新居的模样,我赶紧请了探亲假,日里兼程,从400公里外的乌溪江电站赶回老家。到家已是傍晚时分。放下行李,一口气跑到新屋基地。只见三间座东地朝西南的平房,屋面上盖着崭新的水泥瓦,石灰粉刷的外墙上还散发着阵阵既呛鼻又醒脑的清香;屋内三合土的地面上,还有些湿漉漉的泥土味;用竹篱隔成的间墙上,还待抹上湿石灰。唯一留下老屋记忆的标志,只有人字形的屋架下铺着的一层松木板。新的总比旧的好。我和弟妹们都很兴奋。弟弟说,为了节省工钱,室内活儿基本上都是自己学着干。我十分赞同,也从他的话中体会到建房的辛苦。第二天天蒙蒙亮,我们就投入粉墙的活计。开始,泥夹和粉刀并不听话,不是湿灰掉下来,就是表面凸凹不平。后来,悟到一些要领,全靠掌刀手腕转动运作。干了半天,浑身象散了架一般。不过,第二天就利索多了。为了早点竣工,晚上还挑灯夜战。终于在三天后,我们全家兴高采烈搬进了属于我们自己真正的家。尽管在新年的爆竹声中,还夹带着浓浓的石灰香味。那是1972年的春节。

  新房的喜悦 好人有好报。在后来的几年中,我和弟弟先后在新屋的家里结婚;又先后自己动手,将室内地坪浇成水泥地,将原先两侧泥质的外墙换成砖墙。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在老房迁建17年后(1989年),我们又另择宅地,造了一座占地80平米的两层楼房。从此年迈的双亲,再也不用拥挤在低矮潮湿的平房里。

  光阴荏苒。三十八年前从当街的老屋搬出,十八年前从老屋新建房搬出,随着时代的渐进,老屋已历经三期变迁。从早先的63平米的披屋到72平米的正屋;从竹木结构的一层正屋,再到砖混结构的160平米的两层楼房,这三期房居的演变,不仅是一次次量的变化,而是一层层质的飞跃。这变化中,折射着时代的脚步,匀和着改革开放的韵律,演绎着百姓小康的轨迹。节节攀高。今天,我们家五个小家庭虽天各一方,寓居各地都市。但都有了自己安居乐业的家。光我自己在湖州家的房屋,也数经变迁。先是1995年末单位分配的房改房;那只有60多平米;后是1998年的单位调整房改分房80多平米,最终还因有高级职称,享受了住房货币补贴;去年我变卖了房改房,又重新购置一套近100多平米的商品房。

  三十八年前为我老家当街披屋拆迁而建的老房,仍象一位历史见证人,在老家健在。每当我们返回故里,目睹它虽苍老而神采奕奕的模样时,心里有一股暖流在涌动。因为它是我们家三代同堂,曾经生息繁衍之地。在那里有过我们家庭的辛酸和快乐,更烙记着时代前进的影印。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网友评论 1 条,查看全部
 我要注册
网友:炉青 于2009-07-27 13:44 发表评论:

  从自己家房屋之变,来印证祖国六十年之巨变,手法新颖且有许多生动细节,不失为一篇佳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