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项目花大力气,细微之处见爱心
青川县马鹿乡砂石村的村民们现在过上了新的农家生活,日常污水全部进入处理池,经过净化后再排放到村中的溪流中,一点也不污染环境。村民王大树说,她活了60多岁从没见过这么新鲜的事。
王大树家门口就是武陵溪,过去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到溪里。时间久了,武陵溪成了“龙须沟”。去年的大地震使砂石村遭受重创,到处残垣断壁。在帮助乡亲们建起新房的同时,湖州援建指挥部把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拷贝”到当地,带领大伙儿一起整治村庄环境,倡导新的生活方式。
不过,建污水处理池也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王大树的儿子和儿媳认为没必要,一个池子能有多大用处?况且还费时费力。
但污水处理池建成后,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好处,家里的冲厕水、洗漱水和厨房用水全部封闭处理,最终排放出来的是净化后的无污染水。
现在,王大树家门口建成了一个小花园,清澈的小溪里鸭鹅成群,小木桥架通南北,农家风光让人心旷神怡。
“浙江除了200多个省统筹项目外,各市、县还有300多个自行安排的援建项目,这在各援建省(市)中是最多的。”省援建指挥部规划项目组组长马德富介绍说,这500多个援建项目实现了对青川36个乡镇的全方位、全领域覆盖,更可贵的是在抓好公路、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还在很多小项目上花大力气,让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好处。
乔庄镇张家村的一座漫水桥最近刚刚建成,村民们奔走相告,连声感谢浙江的援建者。当地7.5公里的路途需6次过河,最宽处达50多米,然而没有一座漫水桥,2000多村民只能从河里走。
张家村67岁的老党员刘胜伯说,几十年来,修桥一直是村民们最盼望的事。有了这座漫水桥,今后老百姓的蔬菜、水果可以运出大山,重建家园所需的钢筋、水泥也能顺利地运进来。
目前,已有20多座漫水桥架设在青川乡村。
不畏艰险,展示浙江精神
大坝乡距离县城23公里,其中进山道路7.5公里。就是这7.5公里路,海盐的钱永铭第一次去就花了一个多小时,车子5次从山涧里颠簸前行。
雨势稍大,山体滑坡就会造成交通中断。因为道路条件太差,当地驾驶员都不愿意进山。开弓没有回头箭,抢通道路无疑成了援建工作的首要任务。钱永铭带领援建人员想尽办法,终于在去年12月开工修路。
由于道路狭小,吊车、搅拌机等大型设备进不来,他们就把机械设备拆了后用小车转运进山,然后再拼装起来。“建材也进不来,只能转运,差不多天天都这样。”钱永铭说。
大地震后的青川,至今余震不断,在颤动的大地上施工作业,对援建人员来说成了家常便饭。但是,考验并不只有余震。
今年7月中旬,青川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大坝乡对外的所有联系中断,援建人员被洪水围困80多个小时,吃饭都成了问题。即使面临这样的处境,大家也没有想过退缩。
钱永铭习惯用这样的话鼓舞士气:“我们来这儿援建代表着浙江。既然来了,就要尽最大可能把工作做好,多为青川人民办点实事,留下好的口碑。”
钱永铭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的父亲和岳母都患有尿毒症,岳父也常年生病,需要家人照料。今年4月11日深夜,钱永铭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当他第二天中午赶到家时,父亲已经神智不清,最终没能给他交待遗言。料理完父亲的后事,钱永铭马上又赶回了大坝乡。
青川山多人稀,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远离故土的浙江援建者何尝不思念家人,但他们与青川人民并肩携手,全身心投入援建工作,全力推进援建项目的建设。
地无三尺平的马公乡在青川县最为偏远,大地震使山河移位,当地不通电、不通路。对口援建的衢州市修通了一条进山便道,道旁就是悬崖。援建人员下村调查,得走一天的山路。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援建人员在山坡上平整出3亩地,建起了学校和卫生院。目前,农村供水工程和场镇建设等正在实施。6月16日,全乡553户完成农房建设,并通过了广元市有关部门的验收,农民们欢欢喜喜地搬入了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