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号台风“莫拉克”来临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做好危险居住点人员的转移工作,为台风中危房群众搭起一个个温暖之家。这里记录、拍摄了各地转移群众的情况和台风避灾中心场面……
台风夜,警务室成了他温暖的家
从老家湖北来玉环县龙溪乡和务工的哥哥团聚,16岁的男孩熊鑫平生第一次经历了台风,并且度过了人生难忘的一夜。
8月8日晚上6点多钟,熊鑫一个人从暂住地马头山村到龙溪大街上买东西。“莫拉克”正不断向玉环逼近,天地间时而狂风大作,时而暴雨骤降,站也站不住,看也看不清。初来乍到,第一次经历台风的熊鑫一下子吓蒙了,心慌意乱的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但他又不敢问人,只在风雨中傻站着。
晚上9时30分,龙溪乡警务室接到群众报警:花岩浦街道上有一个小男孩傻乎乎地站在狂风暴雨中,已经两个多小时了,无论人们怎么劝说、询问,就是不肯挪动,情况十分危险。正在值班的黄金美放下电话就冲出门去,发动警车朝大街开去。
当小熊鑫被带回警务室时,他已在风雨中淋了近3个小时,浑身湿透,而且饥寒交迫,浑身发抖。警务人员赶紧拿出自己的衣服为他换上,并买来面包、递上开水让他吃。好一会儿,熊鑫情绪稳定下来了,黄金美开始亲切地询问他的情况,但不知是被交加的风雨淋懵了,还是怕生人,熊鑫就是一声不吭。“我们不知他是谁,也没法联系他的亲人。”耐心的黄金美就在值班室铺好床铺,然后安顿熊鑫先睡觉,并安排民警轮流陪护。
9号早上4点多钟,熊鑫一觉醒来,发现警察叔叔整夜没睡在陪着他,激动地开口说出了自己和爸爸的姓名及电话。民警马上拿起电话拨打过去。而此时,湖北利川、玉环龙溪,小熊鑫的哥哥和家人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9日上午,在龙溪警务室里,熊鑫的哥哥熊玉兰紧紧地抱着失散了整个晚上的小弟弟,激动得直握着警务室警长黄金美的手,连声说“谢谢”。
天台避灾中心好温馨
窗外风吹石头飞,瓢泼的大雨下个不停。8号台风“莫拉克”裹风挟雨,而天台县三合镇亭头避灾中心内一片温馨,20多名避灾群众坐在避灾中心内喝着工作人员为他们准备的姜汤,海阔天空地闲聊着,发自内心地感谢党感谢政府。
“莫拉克”来之前,天台县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深入到边远山村和重点防范的地方,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反复强调要安排好转移群众的生活。
在三合镇亭头避灾中心内的茶园村村民余继民说,今年台风这么大,要不是避灾中心的这些工作人员的帮忙,我们跑都没有地方可以跑啊,真的很感谢他们。“是啊,要不是他们,我们那个茶园地质灾害点的5户20名群众估计要被台风吹走了。”同是茶园地质灾害点的范大友一边喝着姜汤,一边对身边的人说道。
“要不是他们,估计我们已经被浸泡在水里了,刚才好像还有一个工作人员在帮我们转移时,脚都受伤了。”家住在位于低洼地区的寺前村农民陆寺军心怀感激地说。
在避灾中心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对工作人员的感谢之词。避灾中心内放着充足的食物和姜汤供避灾群众享用。据悉,三合镇亭头避灾中心拥有40多个床位,每个床位都安排了暖和的棉被,同时还配备了5名工作人员为他们服务。此次台风“莫拉克”来临,这里接收了25位位于附近地质灾害点和低洼地区的群众。
村企合力保百姓安全 ——大洋街道前江村763名群众转移侧记
“住在这里,刮最大的风,下最大的雨,我都不怕了。”8月9日中午12时,在位于临海市大洋街道的永强集团食堂内,外来打工者周冲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面条一边开心地告诉笔者。在气势汹汹的“莫拉克”台风面前,永强集团厂区宿舍成了607名外来打工者的“避风港”。
周冲租住在大洋街道前江村靠近大田港岸的民房。据统计,前江村内靠近大田港岸的房屋有47间,居住的群众将近800人。一旦牛头山水库放闸,水库里的水泄洪下来,住在港岸的群众生命安全将受到很大威胁。
必须在中午11时30分前,将所有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确保每一位群众的生命安全!763名转移人员,除156人是本村村民外,其他607人全是外来打工者。一下子要找这么大的地方安置外来打工者,可不是件易事。怎么办?街道领导和村两委商议后,决定本村人安置在村老年活动中心,外来打工者全部安置在浙江永强集团厂区宿舍。永强集团领导得知后,给予全力支持,并专门准备了大客车接送转移人员。
上午10时30分,一场转移大行动开始了。街道组织机关干部、抗台应急分队及永强集团员工赶到前江村协助转移。不少居住在此处的外来打工者们因从未见识过台风的厉害,尚未意识到台风即将给他们带来的危险。“要转移吗?太麻烦了,下点大雨又出不了人命,我们就不转了吧。”带着刚满一周岁儿子正在屋内玩耍的李苹漫不经心地说道。工作人员只好耐心地给她讲着台风来时的猛烈和危险。在工作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转移人员陆续离开了居住地。
为了使转移工作有序进行,村两委按照转移户所处的地理位置将所需转移人员分为4组,分别由村干部带队组织转移。在转移名单上,一一标明了转移人员的姓名和安置地点,并落实了相关责任人,确保人员转移不漏一处。为避免已转移人员再次回流,造成伤亡,街道组织人员在危险地带专门设置了警戒线,并组织人员轮流把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