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奖学生获得的清华保送生认定表
不缺平均主义但求能力本位
当下对于奥林匹克竞赛的争议颇多,从批判“全民奥数”到质疑“竞赛加分影响公平”,在学军中学的冯定应老师看来,其实都只因一个原故:“能力本位的缺失。”
冯老师多年任教数学竞赛,也曾在学军中学分管过多年的竞赛工作,他说:“就像不是每个国家都能造原子弹一样,也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参加奥林匹克竞赛。”
而应该如何判断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呢?冯老师解释:“学校组织的培训,是以快速培养人才为目标,说到底就是能力本位,我们应该承认,有一部分孩子有余力,在和其他同学共同学习的同时,能够学习一些竞赛的项目,而且这是有利于这些孩子的发展的。”
去年冯老师有一个叫李健桥的学生,因为生物、物理联赛同时获得一等奖被清华大学录取,“他不但成绩好,还是学校中、长跑的冠军,在杭州市都拿过名次的,对这样的孩子来说,竞赛绝不会成为他的负担。”
当然,适合竞赛的孩子在整个群体中比例不会很高,“以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在学校老师都不认可的情况下,把他送到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才是要害了这个孩子。”
社会上一种纯粹的“为加分而学习”的功利心理也正在侵蚀竞赛。冯老师不无痛苦地说:“竞赛本身并没有错,每个人学习的能力有高低,正是功利主义害了原本单纯的竞赛。”
那么是不是说,如果把高考加分取消,竞赛就能回复到原来的面目上来呢?冯老师表示:“有人喜欢鼓吹平均主义,我觉得最好讲一讲能力本位,一项制度到底好不好,关键看它是压抑了、还是促进了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