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厂方工作人员在察看刚生产的收割机。 |
浙江在线09月06日讯
“连我自己都没想到,今年的发展势头会这么好。”站在办公室窗边,望着外面整齐排列的崭新收割机,听着从厂房里传来的隆隆机器声,浙江三联收割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康感慨万千。
浙江三联收割机制造有限公司,一个曾经在农机界小有名声的企业,却在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甚至险些倒闭。不过谁也没料到,今年“三联”的收割机产量已经达到1500多台,总产值8000多万元。
是什么让“三联”完成“涅槃”?用总经理王小康的话来说,他们是“败也金融危机,成也金融危机。”
三个股东跑了两个
三联收割机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台州市路桥区林家工业区。1999年1月,三个当地人合伙创办了“三联”,注册资本800万元。之后的几年,生意越做越大:2005年,年生产4737台收割机,产值近2.02亿元;2006年,生产4472台收割机,产值约2.04亿元。在当地,“三联”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企业。
去年年初,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波及国内。银行上门来“催债”,要求“三联”提前一个半月把3000多万元的贷款给还了。
“这时,三名股东出现了严重分歧,一人主张先还部分贷款,另两人坚决不同意,他们把公司的资产偷偷转移到了另一家公司,同时把生产图纸、技术和销售骨干也带走了。”王小康说,“三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三无”困境:没人,没钱,没技术图纸,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股东麻月春。
万般无奈之下,麻月春丈夫杨度云找到了曾经是战友的王小康,以期帮助。
至今,王小康都没忘记第一次到“三联”的场景:去年2月,偌大的厂房只剩下一堆机器,办公大楼里积着厚厚的灰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苍凉的气味。
去年一年,“三联”只生产了205台收割机,卖出158台,亏损了264万元,最后只能停产。
坚定信念重撑局面
“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三联’不能倒下。路桥好不容易有一个享受国家补贴的农机专业生产厂家。如果倒了,将是路桥经济的一个重大损失。”王小康是台州人,他决心要回老家帮助老战友,于是辞掉了杭州的工作。
今年初,王小康开始着手恢复生产。他请回了离开公司的三个技术骨干,根据库存的收割机绘制生产图纸。
可钱从哪儿来?此时,他们快“弹尽粮绝”了。王小康琢磨了一个多月,决定尝试一种在收割机企业从来没用过的生产销售模式:经销商要向公司订购收割机,先交一笔预付款,公司有了钱再进行生产,双方用合同来约定。
王小康以前当过检察官,拟定一份《收割机买卖合同》并非难事。这样,资金问题就解决了。
湖南向来是收割机的需求大省,王小康决定先从湖南“下手”。但因为经销商没见过这种销售模式,纷纷拒绝。他没有气馁,与安徽和江西的经销商洽谈。
今年3月1日,他收到了第一笔十几万元的预付款,是安徽经销商汇过来的。
之后,“三联”的合作范围扩大到了福建、湖北。再后来,湖南的经销商也被打动,一个原先不愿合作的经销商主动带了20多万元钱,来签买卖合同。
“三联”奇迹般地复苏了。今年已生产1500多台收割机,总产值8000多万元。
危机之下商机涌动
“在金融危机下,‘三联’差点就倒了,但也是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此,王小康深有感触。一方面,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下降,让企业有了更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因为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路桥区政府明确表示“决不允许三联倒下”。“当初我们在最困难时,厂房本来要抵押给别人了。但后来政府开了‘绿灯’,允许我们继续生产。”王小康说。
今年6月,农业部召开了一个购机补贴会议,邀请全国20家重点企业参加,“三联”也是其中之一。“会议告诉我们,明年农机的购机补贴不会少于今年。”
现在,有钱了,“三联”准备投产几种新款农用机。对于未来,王小康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