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美国友人送来的1926年六和塔老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那时候并没有之江路,六和塔就傍着钱塘江。白圈为当时的开化寺。
浙江在线09月08日讯
之江路没有踪迹;从六和塔南往下几十步石阶,就是钱塘江停船码头;开化寺院落清晰可见……这是近日美国友人Peter Shay千里迢迢赶到钱江管理处,送来的一张老照片呈现的景致。
巧的是,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们刚好发掘了六和塔景区部分开化寺遗址。“真是机缘巧合啊。”钱江管理处文物科科长张慧琴向记者感叹,“从这张图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被开挖部分遗址是当时寺院第三进东侧的甬道。”
昨天,杭州西湖风景区管委会传来消息,包括开化寺遗址在内,六和塔文化陈设项目刚刚完工。
800年“甬道”缠绕着香樟树根
乍一看就是条砖道,不过这条道路在地面下1.45米,宽1.15米,一棵香樟树的树根横跨在砖砌路面上方。“树根原本被黄泥裹得深深的,如今只好跟着遗址一起亮相啦。”张慧琴告诉记者。
这就是开化寺遗址,目前只发掘了7.5米长的一条甬道。可以看到,开化寺甬道采用方砖斜铺的砌法,方砖为16.5厘米×16.5厘米,表面经过研和磨,这在南宋时期是比较时髦的一种做法。
美国友人送来1926年老照片
甬道在寺院什么位置?乾隆《南巡盛典》中有一张线描的平面图,从图上可以约摸估计出甬道的方位。不过,考古专家们没有想到的是,千里之外的美国大伯Peter Shay恰恰在遗址发掘的关键时刻送来一张清晰的实物证据——1926年,一位日本人拍摄的六和塔开化寺老照片。
黑白照片已经泛黄,但是电子版本的清晰度十分高,放大到十四五寸大小,图片细节一点都不模糊。
图上开化寺紧贴六和塔,位于塔西。开化寺由照壁和四进院落组成,白墙黑瓦,沿一条南北方向的中轴线排列,最后一幢体量要大些。“这幢可能是大雄宝殿。大殿屋脊上的砖雕也比较精美。”张慧琴说。
从照片上可以十分清楚地发现,考古专家发掘的甬道遗址所在位置并非寺院中轴线,而位于寺院第三进东侧厢房处。
Peter Shay头发花白,身材高大挺拔,他热爱中国艺术,个人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中国清代和民国时期老照片。他按图索骥游览大中国,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老照片还有个特别有趣的地方——1926年根本没有之江路,原来之江路是“填”了部分钱塘江才修筑起来的;另外,六和塔下居然还有个规模不小的码头,江中白帆点点,距离码头只不到百米,煞是美丽。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重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开化寺始建于公元971年,当时的吴越国王钱弘俶听从两位高僧延寿、赞宁的建议,在月轮山上建造了六和塔以压江潮,并在塔侧修建了塔院取名寿宁院。北宋宣和年间,寿宁院被烧毁,直到南宋时才在原先的基础上重建了一座规模更大的寺院——我们如今看到的就是这座寺院的遗址。
该寺的建筑反映了中国早期寺庙建筑的风格,即先有塔,后有寺。寺之建筑以塔为中心而建,而不是像后期寺庙建筑那样,塔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些中小佛寺甚至只建有殿堂,并不建塔。如今开化寺虽已不存,但从残余的建筑还可窥见当时格局之一斑。
在此次刚刚与市民游客见面的六和塔文化展厅中,读者可以仔细看看其中第二展厅中,梁思成《历代佛塔类型演变图》描绘出的佛塔三个演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