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杨思远现在多了一个身份:新公民学校学生。
9月8日,全国第一所公有民办非营利公益性新公民学校——温州市龙湾区第一新公民学校成立。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为学校揭牌。
新公民学校源于南都基金会的“新公民计划”,主要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兴办公益学校。目前,全国各地解决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要么是公办学校打开大门,要么是进入民办学校。“新公民计划”被称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的“第三条道路”。
温州人徐永光说,全国已成立4所新公民学校,都是民办的,龙湾这所学校是有政府参与的公有非营利公益性学校,在全国也是第一所,“开创了新模式,意义重大”。
全国第一的学校 为什么选址温州龙湾
杨思远,龙湾区沙城镇第三小学5年级一班学生,籍贯陕西西安。
9日,杨爸爸说,小思远3岁就跟着父母来到温州,上学时,家里交了500元借读费。龙湾本地孩子当然不用交这笔钱,所幸,“这笔钱后来减少到每学期300元,现在进了新公民学校,不收借读费了”。
杨思远是幸运的,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读书成了大问题。
去年,温州市政协组织委员到龙湾考察,发现26个非法办学点,接纳了8000多个农民工子女。孩子们在旧厂房、民房、老年活动中心、祠堂改造成的临时学校读书,有些地方条件恶劣到难以想像。
温州700万人口,其中外来人口超过300万。据当地教育部门统计,农民工子女入学人数,正以每年近2万人的速度递增。
新公民学校选择龙湾,正是因为这里外来人口密集。
龙湾区第一新公民学校采取与沙城镇第三小学联合共建的方式。目前,学校有12个班级518人,农民工子女占78%。近期将启动教学楼建设,招生规模从12个班扩大到24个班。
南都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说,如果龙湾办学成功,这一模式将在全国各地复制。
按照计划,新公民学校是在不打破当前教育模式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这种与社会的正面互动,使农民工子女时刻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更好地融入城市。”徐永光说。
政府介入 配置公办学校师资力量
新公民学校本身是一种创新,而龙湾第一新公民学校又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这所学校办学实质的变化,在于政府身影的显现。
温州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如果不介入,新公民学校的发展就很吃力。
“这个项目在别的地方推广缓慢,因为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温州参与此项目筹备的人士介绍,这种办学形式从双方接触到通过审批,时间长达10个月之久。
新公民学校不用像民办学校一样,担心资金来源,而这正是很多民办学校的软肋。龙湾这所学校的新校舍由温州团市委、龙湾区教育局、龙湾团区委、沙城镇政府、龙湾区人民教育基金会等5家机构联合出资筹建。
“龙湾区教育局为新公民学校配备不少于1/3的公办教师,提供不少于1/3的公办经费,南都公益基金会提供200万元公益资金,同时吸引爱心人士为新公民学校募捐。”上述政府人士称,还将吸纳当地外来员工较多的企业老板进入董事会参与管理,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当地教育界人士认为,配置公办学校师资力量,可以保证教学质量。这一看法已得到证明:新公民学校校长由董事会聘用,教育部门发文任命。“黄校长本身就是老师。”9日下午,龙湾区第一公民学校主管教学的刘副校长说。而他本人,同时任职于沙城镇三小。
这种办学模式 解决了合法性的问题
9日下午,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说,温州新公民学校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合法性的问题。
他说,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农民工管理由流入地政府执行,子女就学由当地公办学校接纳,但现在的办学模式和服务特征,使得农民工子女很难进入公办学校。因此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设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必须按照城市公办学校标准,达不到就不能运转,但是孩子们一旦入学,即使达不到标准取缔也比较困难。
新公民学校的出现,弥补了公办教育的不足,也使农民工子弟学校走向正规化、标准化,而龙湾新公民学校一出生,有政府的全力支持,一开始就解决了合法性问题。“这种模式不以营利为目的,又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我看好它的未来”。
【相关】 新公民学校
2007年,南都基金会提出“新公民计划”,决定以项目招标的方式,资助非营利组织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心灵关怀的志愿服务和公益创新项目,捐建民办非营利农民工子女学校。
新公民学校项目是“新公民计划”的子项目,是南都基金会资助的重点。为了让流动儿童有学上、上好学,南都基金会决定用5至10年时间捐建100所民办公益学校。学校以“新公民学校”命名,意寓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励志,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
新公民学校每所资助金额为150万至200万元人民币,南都基金会从2007年7月开始项目招标,选择合适的地方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承接学校的建设和管理。